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佘宗明:紅十字會與公眾,誰不理性?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06日 14: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7月4日,中國紅十字總會開通微博回應“郭美美”事件。紅會秘書長王汝鵬稱,部分網友情緒偏激,對紅十字會做的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全盤否定,以偏概全,希望公眾和媒體能夠“理性看待”這一事件。(《新京報》7月5日)

  “郭美美”事件儼然是根點爆輿論的引線,焦點直指紅十字會的信譽。她跟紅會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灰色糾葛,讓個人炒作在曖昧的聯想下,演變為關乎慈善風險的公共事件,在這起風波裏,紅會已然遭遇公信力危機。

  支吾多時之後,紅會終於站在微博平臺上,作出解釋。本以為撲朔迷離的劇情就要敞亮,孰料紅會的表態並不爽快——“希望公眾理性看待”。言下之意是公眾失之偏頗,不解紅會苦衷,冤屈之態,溢於言表。可是,究竟是你“不理性”,還是我太偏激?

  誠然,在眾聲喧嘩中,確實不乏猜疑,許多“不憚以最壞的惡意的揣測”是基於感性的事實判斷,對紅會貢獻全盤抹殺,也確有矯枉過正之嫌。可揆諸現實,公眾洶湧的臆測與批評,何嘗不是真相奢侈下的饑渴呢?若紅會能“敢於直面慘澹的事實”,杜絕諱疾忌醫,依循“謠言止于公開,信任源於透明”的定律,人們何至於如此倒逼?從某種程度上説,是公權傲慢、真相闕如,滋養了公眾某種程度上的所謂“偏執”。

  在慈善透明度低、組織封閉化運作的語境裏,“郭美美”極具眼球效應,她的出現舒展了公眾壓抑已久的監督權,提供了難得的個案化出口,由此,大家隱約看到紅會“金玉其外,敗絮其內”的不堪景象。

  民眾圍觀無關“仇富”,那畢竟是私德範疇的事,而是源於按捺不住的知情心和樸素的正義感。紅會到底有沒有慷百姓之慨,讓善款落入私囊,這對公眾來説至關重要——紅會管理著匯聚萬千的善款,若運作上打“小算盤”、公帑私用,則是對慈善的揮霍。

  誰都不願自己的解囊相助反而淪為尋租籌碼;誰都鄙夷慈善組織邊打著煽情口號,邊謀取私利。可公眾的向善意願,總是在慈善機構的“謝絕監督”姿態裏碰壁;就連遇上“假公濟私”的危機,紅十字會也顯得很淡定,只有“粗線條”的描述,沒有就公眾疑惑細心解釋。輕描淡寫的回應,怎能消除人們叢生的疑竇?疑雲難消,就只會增添新的疑慮——如此看來,非但公眾沒有“偏激”,沒有“不理性”,而是紅會一直“不理性”。

(佘宗明)

責任編輯:趙春曉

熱詞:

  • 紅會
  • 郭美美
  • 不理性
  • 仇富
  • 粗線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