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鄧海建:善款吃不得,公款不怕吃?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19日 09:3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近日,一張近萬元的餐飲發票將上海盧灣區紅十字會和紅十字會系統推上風口浪尖。記者經過調查後發現,作為一個非純粹意義上的公益組織,中國紅會的經費基本來自於政府,其接待費超標嚴格意義上説屬於行政違規,而非濫用捐款。(4月18日《京華時報》)

  一頓天價飯,將盧灣區紅十字會推上了輿論的烤架,陪綁的還有民眾對公益慈善的信任。這兩天的新聞都在澄清一個事實——這頓原本已經入賬的天價飯,就算沒有被微博曝光,埋單的也不是民眾捐款,而是“政府的錢”。因此,“對於此次事件誤傷中國公益界,專家呼籲網友保持理性”。

  真相未明前,公眾多少有些不淡定。如今真相已明,民意何以還是糾結如初?按照就餐者的邏輯,民意的關切在於這錢是不是捐款;而事實上,事件的焦點在於這錢究竟是不是“公款”——捐款也好、財政撥付也罷,只要不是私人的錢,如此隨心所欲“吃白食”,就必須為這種行為埋單。

  遺憾的是,眼下來看,天價飯事件在兩個核心問題上依然“雞同鴨講”:一者,“政府的錢”是納稅人的錢,雖然不是自發捐款,仍然是民眾的血汗,沒有道理説善款不能亂花、財政就活該可以窮奢極欲;二者,既是行政違規,且影響如此之惡劣,為什麼事件僅僅到自查自糾為止?道歉、退錢、通報批評,處罰如此溫柔,究竟是懲戒還是縱容?

  紅十字會的天價飯醜聞之所以振聾發聵,在於這起事件顛覆了公眾對慈善公益組織的期待和信任。畢竟,它標榜的是“正義的化身”,而善款去向也直接關係著民間慈善的冷暖。即便這天價飯與善款無關,慈善組織在權力面前如此不檢點,果真能在其他職務領域判若兩人地成為乾淨的“天使”?

  一頓飯,其實並不是問題的關鍵,最關鍵的是公眾對“社會救助團體”的法律道德操守的擔憂。如果這頓“不幸”被曝光的飯,東窗事發之後也只是退錢了事,還有多少“密不透風的墻”?今後又有多少天價的事物會輕易混入報銷的票據行列?相關部門的預算與決算為什麼不能趁機來個透明公開的大梳理?制度問題不解決,就算當事人立地成佛,于“後患”來説也只是隔靴搔癢而已。

  “天價飯”發票一事,讓我們見識了相關部門財務大門之“方便”,更讓我們領教了部分有財政撐腰的“社會團體”之“闊綽”。這對公共監督而言,總是件大有裨益的事:我們在緊盯職能部門的同時,決不能忽略了財政貼補的那些“團體”。有時地方政府很差錢,有時地方部門又揮金如土,“政府的錢”什麼時候才可以不要那麼“人格分裂”?(鄧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