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蔡英元:別用“恐艾”定性自述陰性艾滋“患者”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08日 13:1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針對近日媒體報道稱有部分人員自述疑似感染“陰性艾滋病”一事,衛生部新聞發言人鄧海華昨日對記者表示,根據兩次調查結果,目前可排除自述疑似艾滋病感染人群感染艾滋病病毒。沒有證據表明該人群所述疾病具有傳染性和聚集性,沒有臨床、實驗室和流行病學證據支持該人群患有某種傳染性疾病。(據人民網報道)

  衛生部正式回應此事,澄清了目前存在新型傳染疾病的傳言,對廣大民眾確有辟謠之效,緩解了恐慌情緒。不過,遺憾的是,對事件所涉及的“患者”還未能體現出足夠的關照。有關專家稱這些人患了“恐艾症”,筆者認為,無論這些懷疑自己感染了某種“未知病毒”的民眾有沒有感染艾滋病毒,都不能簡單地以“恐艾症”來定義他們。一方面,即使這些病人沒有檢出艾滋病毒,他們的擔憂和疑慮也未必會就此減輕,一句“排除疑似”無法治愈他們身體上“淋巴腫大腫痛、關節變形發響、牙齒腐爛、全身疼痛”等等症狀。另一方面,除了HIV檢測和艾滋病毒排查,他們到底有沒有感染某種病毒,感染的是不是難以檢測的新型病毒,還需要給出一個科學、準確和客觀的結論,才能更好地消除疑慮。

  既然來自國內多個城市的數千民眾都自述有同樣的病理症狀,公共衛生機構就有干預和救助的需要。因為這已成為一個公共衛生問題,已經影響到一部分民眾的身心健康,而且已經造成了不小的社會影響。目前,如果部分“患者”不大信任衛生部門的檢查結果,就需要以更加細緻的工作、更有説服力的檢測,來獲取這些身處“病痛”者的信任,至少要先減輕他們在心理上的壓力。

  即使一部分“患者”確實是在發生高危性行為後,由於恐懼、自責等心理因素導致免疫力低下,而出現了某些病理症狀,再加之群體心理的強大暗示作用,強化了這種致病的心理因素,衛生部門和公眾媒介也不能貿然和武斷地將“恐艾症”的帽子扣到某個個體甚至整個群體之上,否則必將引起排斥心理,導致更大範圍的誤解和不信任。

  “恐艾症”和“恐韓症”一樣,有戲謔之義,老百姓偶爾用來互相調侃一下可以,而在直面自認陰性艾滋“患者”等內心有隱痛的人群時,就應避免類似輕浮草率的用詞。否則,除了放大對有關人群的歧視,激發出群體性的憤懣之情,別無效果可言。在生活重壓和心理壓力都越來越大的當下,每個個體都需關注和維護自己的心理健康,偶爾出現負面情緒甚至心理問題,原本就屬正常。作為現代社會的一員,我們毫無理由去歧視、去指責他人的心理健康狀況。更沒必要給一個正在痛苦中掙扎的人群貼上xx症的標簽。這不僅不夠厚道,而且令人厭惡。

  在施行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助之外,衛生部門對新型病毒也不可不防。艾滋病毒自上世紀被發現至今僅僅數十年時間,而且人類近年來更是屢遭SARS、H1N1等變異病毒的侵襲,誰敢斷言今後不會出現新的、威脅人類健康的病毒?即使這次自述疑似感染“陰性艾滋病”事件,並未檢測出某類新的病毒,也未必不是一次有益的公共衛生應急演練,也必須要以更加審慎的態度來加強對未知病毒的檢測和排查。

  更何況,據日前新京報報道,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病毒研究所醫學事務主管莫筱衛博士,對5名上海的自述病人進行了抽血檢測。“用一年時間,在5人血樣中發現了同一種病毒,且這種病毒的序列結構目前還不清楚”。

  儘管這家機構“沒有對未知傳染病研究和認定資質”,還是希望國家疾控中心能重視其研究結果,徹底排查新型病毒存在的可能性,這才是負責任的態度;也希望這些深陷於“病痛”折磨的公民能夠得到更多的關愛和救治,因為,“他們”和“我們”之間,並無固定的分野。

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