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湯嘉琛:“40歲4000萬”教給學生什麼價值觀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08日 10:1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民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一個人的成功應該如何衡量?北京師範大學房地産研究中心主任董藩教授給學生的答案是“40歲時身價4000萬”。近日,他在微博中“警告”自己的研究生,沒有達到這個標準的“不要來見我,也別説是我學生”,並認為“對高學歷者來説,貧窮意味著恥辱和失敗”。

  成功的標準或許有很多,董藩教授卻幾乎給出了一個最糟糕的答案,原因很簡單,財富的多寡絕非是評判個體價值的唯一尺度。一個負有“傳道授業解惑”之責的大學教授,將成功物化為4000萬的身價,甚至以此作為學生畢業後見自己的門檻,遭輿論痛罵也在情理之中。

  誠然,如果還原董藩教授的原始語境,他的這番“豪言壯語”並非是對所有人泛泛而談何為成功,而是特別針對一群未來有可能進軍房地産界的研究生,個別人實現“40歲4000萬”的目標也並非沒有可能。

  儘管如此,我們依然要向早已背負這“開發商走狗”罵名的董教授問一句:你拋出“40歲4000萬”的高論,意欲傳遞給學生什麼價值觀?

  根據董教授在微博中的説法,“40歲4000萬”是鼓勵學生培養財富意識,是鼓勵學生們日後創造更多的GDP、稅收和就業崗位。但作為一個經常“走穴”給地産商講課、游離于學術圈和地産界的“達人”,想必董教授自己心裏十分清楚,所謂的“財富意識”,是絕大多數人的一種本能,根本無需刻意培養。

  相反,無論是與那些蜚聲全球的海外名校相比,還是反思國內教育界的不正之風,我們當前大學教育的弊病,都不在於學生們缺乏所謂的“財富意識”,而是整個社會的“財富意識”太過濃厚,拜金之風太盛,以至於堂堂大學教授都要將學生的成功量化為一個財富額度。

  董教授毫無遮攔地將這種金錢至上的財富觀和價值觀,將自己的浮躁和功利的人生哲學,打包“販賣”給尚未踏上社會的學生,顯然與這所百年名校“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校訓格格不入,也難怪有學生會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我感覺讓學生一味追求4000萬元的老師,是沒有資格在此教書的”。不知道他有沒有聽到學子的心聲?

  大學教育要教給學生怎樣的價值觀?我們不妨看看《大學》裏的説法,“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善。”難道董教授不太明白這幾句話的意思?真正的大學教育應該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而這有賴於人文精神的熏陶和責任意識的培養,讓知識分子具備智識群體應有的品格。

  基於此,我姑且斗膽預測一句:董藩教授這輩子能否掙到4000萬我不敢説,但他不可能成為一個受學生尊崇的老師,倒可能成為教育領域病態價值觀的一個“標本”。(湯嘉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