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李記:不必對董教授“40歲4000萬”大肆討伐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07日 10:1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我更願意認為董藩教授“要求學生40歲有4000萬身家”是一種激勵,我們不應該對董藩教授進行道德綁架,對他的這句話大肆討伐。原因很簡單,一方面,對高校教授而言,採用何種方式激勵自己的學生,是其教學的自由;另一方面,對已經成年的學生來説,是否願意接受這種激勵,他也有選擇的自由。也許董藩教授的學生聽完這句話“一笑而過”,反倒是我們這些旁觀者盯著這句話較起勁兒來。

  可以肯定的是,董藩教授所有的學生,不可能都在“40歲時有4000萬身家”。因為個人稟賦不同、際遇不同、人生選擇不同,不可能所有的學生,都會按照董藩教授的這個標準,去規劃和度過自己的人生。他們都會基於現實和機遇,理性地過最有益於自己和家人的生活。退一步説,如果有學生在40歲時未完成“有4000萬身家”的人生目標,只要師徒情誼還在,董藩教授會據此和學生斷絕師徒情分嗎?顯然不會。如此看來,董藩教授的這句話,更是特定語境下的特定表達。如果脫離這一語境討論,難免會産生偏差,甚至會曲解原意。

  至於擔心董藩教授的這句話會使其游離“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也純屬多慮。研究生教育不是中小學教育,也不是本科階段的高等教育。而且,在我看來,董藩教授提出“對於高學歷者來説,貧窮意味著恥辱和失敗”,這句話本身也許不中聽,但確實有其合理的成分。對高學歷者來説,全然要求他們“40歲時有4000萬身家”,並不現實;但是,對高學歷者來説,如果在40歲時依然過著讓妻兒和父母跟著受苦、為衣食發愁的生活,至少高學歷者自己應該感到“失敗”。

  考量個人發展的成功,固然不應該僅僅盯著其是否能夠“陞官發財”;教育和激勵學生去奮鬥,當然也不應該以地位和金錢為坐標。但我不認為董藩教授“要求學生40歲有4000萬身家”,和一些調查得出的“九成小學生喜歡當官”之間,有什麼直接和本質的聯絡。原因很簡單,如果將針對小學生的相同的調查放到大學生面前,大學生“喜歡當官”的比例肯定沒有小學生高——因為大學生們都知道,能“當官”固然很好,但還應該具備足夠的資歷、能力與背景等客觀條件。

  所以,既然我們能夠理解導致“九成小學生喜歡當官”的原因,不僅僅是教育的問題,那麼,我們也應該明白教授“要求學生40歲有4000萬身家”只是一種激勵,不必對其進行道德綁架。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人能夠更多地認知,在機遇面前能夠做出更理性、更智慧的選擇——從這個意義上説,教授“要求學生40歲有4000萬身家”,只是多元教育思維逐漸蔓延現實背景下的一次小小嘗試。

(李記) 原題:不必對教授“身價論”進行道德綁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