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虎翼雄:利比亞亂局——原因何在、去向何方?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22日 14: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從2月16日發生騷亂以來,利比亞的社會動蕩已經發展成為內戰,並在西方的武裝干涉下有可能進一步激化、升級,數以千百計的平民在衝突中喪生。利比亞的亂局已遠甚于突尼斯和埃及。初步分析利比亞亂局的成因,一般認為有以下幾點:

  首先,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是利比亞的社會矛盾特別是部族矛盾突出,失業率高。

  根據世界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統計報告,2010年利比亞的石油産業佔其出口額的95%,是其國內生産總值的四分之一。作為非洲石油儲量最大的國家,利比亞的人均GDP達到了將近一萬五千美元,在世界各國的排名中並不低,但 由於缺乏能夠提供大量就業機會的生産製造業和服務業,利比亞的失業率達到了近30%。雖然利比亞的主權財富基金據説達到了600-700億美元的規模,但在利比亞首都的街頭上垃圾成堆,即使是賓館也顯得破敗不堪。去年,利比亞宣佈將在未來三年投資1300億美元用於基礎設施建設,但群眾的不滿已經日益顯露,社會矛盾越髮尖銳。此外,由於卡扎菲長期奉行小企業私有,大企業國有的政策,石油開採、煉化等主要行業,更不用説政府部門等工作機會一直控制在以卡扎菲家族為首的基於的黎波裏的貝尼 希拉爾(Beni Hilal)部族手中,普通百姓的生活並不富裕。而由於利比亞較為特殊的歷史文化傳統和現實社會結構,卡扎菲執政以來,部族是利比亞僅存的社會組織結構,其他各類社會組織,包括工會等都被取締。在利比亞部族人員對部族的忠誠遠遠超過了對國家的忠誠。在卡扎菲統治的四十餘年中強力的壓制了其他部族的發展,特別是人數眾多的、以東部城市昔蘭尼加為主要據點的另一大部族貝尼 薩利姆(Beni Salim)的發展。利比亞長期以來根深蒂固的部族矛盾在外力的觸發下發展成為內戰。

  其次,卡扎菲41年的鐵腕統治和 “子承父業”的接班態勢使國內各方十分不滿。

  此次中東北非亂局一個比較突出的特點是群眾對個人長期執政的厭惡,對家族政治、“子承父業”的嚴重不滿,埃及是這樣,利比亞也是這樣。

  1969年,在年僅27歲的卡扎菲領導下推翻了時任國王伊德里斯,建立了利比亞阿拉伯共和國(後在1977年改名為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The Great Socialist People‘s Libyan Arab Jamahiriya)。40餘年來,這位特立獨行的領導人在內外事務方面都表現出了他的強硬。比如,多次提出但無果而終的與埃及、突尼斯、敘利亞的合併;多次出兵乍得等。更為重要的是,近年來卡扎菲著力培養他的兒子賽義夫 伊斯蘭 卡扎菲(Seif al-Islam el-Qaddafi)接班的態勢非常明顯,有專家表示,賽義夫 卡扎菲已經擔負起領導國家的責任。在國際事務方面,由於他在英國接受教育的背景以及與西方各界的廣泛聯絡,使得近年來利比亞與西方的關係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在國內事務方面,他宣稱要建設免稅區,要開發1200多公里的地中海沿岸,要把利比亞建設成北非的迪拜等等。事實上,在此次利比亞內戰中他也多次代表卡扎菲發表電視講話,並表示即便“血流成河”也誓不退縮。可以説,卡扎菲家族統治已經使利比亞人民厭惡和不滿,群眾尋求改變。

  第三,受到左鄰右舍突尼斯和埃及群眾運動的鼓舞,大批的反對派走向街頭,而卡扎菲對於群眾採取了強硬的鎮壓手段,激化了矛盾。

  40年來,雖然國內矛盾重重、挑戰不斷,但強人鐵腕統治下的利比亞國內一直沒有發生過對卡扎菲政權有致命影響的事件。此次利比亞的亂局,直接的觸點是突尼斯和埃及的群眾運動取得進展,激發了利比亞反對派的鬥爭熱情。在各方反對力量的號召下,大批的群眾走向街頭,向卡扎菲政權發起挑戰。此外,由於卡扎菲長期的特立獨行,在周邊特別是阿拉伯世界樹敵太多,太孤立,難以得到有效援助,使得國內抗議活動進一步擴展蔓延。在這一點上阿盟國家對卡扎菲的態度就是明證。

  最後,國外勢力對反對派的支持使得內戰最終爆發。

  如果説在中東北非變局之初美國現政府還處於被動、觀望的狀態,那麼當利比亞發生大規模抗議活動的時候美國已經採取了積極主動的政策,並且還在“兩面下注”。有消息指出,利比亞反對派領袖曾經與美國駐利比亞大使通話,通報了反對派內部的情況,美駐利大使詢問了是否需要武器支持等。美國國務卿希拉裏 克林頓也明確表示,在她訪問突尼斯和埃及時會與利比亞反對派就有關事宜進行會談。可以説,如果沒有西方國家或明或暗的支持,利比亞民眾的抗議活動不會演變成內戰,並且愈演愈烈。

  同時我們也看到,美國等西方國家在對利問題上意見並不統一。雖然以法英美為首的西方國家對利比亞的空中打擊已經開始,並有報道説數百人的英國特種部隊已經進入利比亞,法國甚至聲稱要開展“斬首行動”,但美國已經明確表示了反對。究其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方面卡扎菲的統治有其國內基礎,有眾多的部族、軍隊支持他,這與當初的薩達姆在伊拉克的情況不同;另一方面,通過近十來年的努力,卡扎菲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與西方的關係,比如他公開譴責911事件;主動宣佈不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承擔了以洛克比空難為代表的幾起空難事件的責任並主動賠償等;最重要的一點是美國深陷阿富汗和伊拉克兩個戰場,特別是有在伊拉克陷入部族矛盾漩渦的教訓後,美國更加謹慎和明智。同時金融危機也傷及美國經濟的元氣,美國不願意、也不能夠開闢一個新的利比亞戰場。但是,我們很遺憾地看到,以法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對利問題上“綁架”聯合國安理會1973號決議,使利比亞局勢更加複雜化,造成了更多平民傷亡,已經引起包括阿盟、非盟以及利比亞國內大多數民眾的反對。

  時至今日,利比亞的內亂已一月有餘,並有由內戰升級為抗戰的態勢。面對著每天的流血衝突和平民傷亡,大家都關心這場戰爭什麼時候、會以什麼樣的方式結束。有觀點認為,這主要取決於兩方面的因素:一是利比亞國內部族力量的分化組合;二是西方國家下一步的舉措。這兩個因素互相交織。在利比亞國內方面,由於西方的不明智介入,已經大大激發了國內各派的反抗西方的情緒,如果卡扎菲繼續得到利國內主要部族的支持,以法國為首的西方干涉將難以平息局勢。即便法國等西方國家最終利用軍事優勢推翻卡扎菲政權,也只會在該地區製造出更多不穩定的因素,這將是美國所不願意看到的。就西方國家下一步的政策來説,他們追求的是利用高科技手段速戰速決,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直接派地面部隊進入利比亞的可能性不大。最主要的原因有兩點:一是不符合奧巴馬政府不斷從中東地區撤出戰鬥部隊的政策;二是擔心直接介入會激起中東阿拉伯國家人民對美國和西方更進一步的反感(事實證明的確如此,西方軍事打擊開始後,大批的利比亞人民走上街頭,反對西方干涉),特別是擔心極端勢力把利比亞變成第二個阿富汗。在美國不願挑頭的情況下,法英是否能夠真正扛起軍事打擊利比亞的大旗還是未知數。因此,有觀點認為,美國等西方國家極有可能追求一種帶有兩面性的政策,一方面通過有限的軍事打擊和對反對派的物質支持(包括武器、資金、給養等)來平衡利比亞國內力量,增加西方國家與卡扎菲和反對派討價還價的砝碼以謀取更大利益;另一方面通過聯合國授權下的維和行動,隔離衝突雙方,開展談判。但其最終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削弱和制衡利比亞。有分析家表示,一個一分為二甚至一分為三的利比亞在西方國家看來更符合他們的利益。現在斷定利比亞內亂的最終得益者是誰還為時過早,但輸家已經很明確,就是利比亞人民。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虎翼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