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復興時評:外地人返鄉北京半癱,拒絕外來人口等於自殘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27日 14: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復興評論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作者:郭松民

      離春節還有一週的時間,隨著大批外來務工者的返鄉,新一輪的保姆荒、廢品荒、用餐荒正在北京蔓延開來(1月27日《新京報》)。有些市民開始吃不上早飯了,沒有人打掃衛生,環境開始變得臟亂了,一些修修補補的服務也沒有了……,總之,對北京市民來説,一些原來覺得理所應當並且可以用很低廉的成本獲得的服務,現在忽然變得一下不可望也不可及了。

      這樣的事情,當然並不僅僅發生在北京。上海、廣州以及幾乎所有經濟發達的大城市,都有類似的報道。這是一道奇特的景觀:數以億計的外來務工者在這些大城市生活、工作,甚至生兒育女,但這些城市不屬於他們,他們也不認同這些城市。春節這個中華民族最隆重的節日就是一塊試金石——他們離開北京回家去,北京不是他們的家。

      但他們實際上已經是北京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了,他們已經和北京血肉相連。他們的離去,就像一個人突然被做了截肢手術一樣,讓“北京半癱瘓”。這種不正常的狀態潛伏著巨大危機:試想,一個普通的春節都能讓他們棄北京而去,如果北京遭遇其他嚴峻考驗呢?他們會和這座城市患難與共嗎?他們願意和那些原裝正版的北京人一起來保衛這座城市嗎?還有,如果經濟下滑,他們會不會加劇社會治安問題,甚至成為治安問題的根源?

      我想,如果可能,就不太會有人願意像候鳥一樣在北京和其他地區之間飛來飛去,更何況還是在一票難求的春運期間。但問題的關鍵在於,他們無法真正把家安在北京。北京一方面欣然笑納了他們提供的價廉質優的服務,另一方面有築起了兩道高高的門檻,吝嗇地把他們拒之門外。

      這兩道門檻,一道是戶口。現在戶口雖然不如從前那麼重要了,但有沒有戶口還是很關鍵的,尤其是在孩子入學以及享受各種社會福利方面。從心理的角度來説,戶口有點像結婚證,它帶給人們的是“共同體一員”特有的身份感和安全感,人們儘管可以事實上像夫妻那樣生活在一起,但有沒有結婚證,感覺還是差別很大的;第二道門檻就是城市生活的高成本,主要是高房價,這使得“外來務工人口”難以在城市紮下根來。

      城市應該有包容的胸懷,接納一切可以憑藉正當勞動養活自己的人。事實上,城市也只有接納不斷涌入的外來人口,才能在經濟上保持活力,文化上吐故納新,永保青春。拒絕外來人口,受損失最大的,還是城市自己,因為她很可能因此而失去充滿無限豐富可能性的未來。

      所以在我看來,城市應該主動動手拆除,至少是降低這兩道門檻。比如可以把接納戶口的審核制改為登記制,任何人只要有正當職業,固定住所,就都可以獲得戶口;再比如政府應該加大廉租房的建設,為外來務工人員提供一個廉價,但舒適並且有尊嚴的,可以把父母接來同住的相對穩定的居所。

      當然,要做到這一切一定會增加城市的公共支出,但換來的卻是城市和諧和免於“半癱瘓”的危險。和諧就意味著不能獨享,北京市政府或一切大城市的政府,並不僅僅是城市戶籍人口的政府,也是全體長期在城市生活、工作的外來務工者的政府,搞清楚這一點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