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胡印斌:總有一些人生活在“春運裏”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25日 14: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據説,選擇列車出行往往被認為最有旅行的味道。空曠的,抑或擁擠的站臺;悠長的,抑或短促的汽笛;還有身體、視線與山川大地不離不棄的觸摸感,所有這些因素,與人的渴望逃離、卻又不免回歸的衝動結合起來,自然就形成某種難以言喻的唯美的鄉愁。無論是離家遠行,還是千里還鄉,人在旅途的感覺往往以其粗糲和堅硬植入意識深處。

  不過,憂傷的遠行之旅也好,幸福的還鄉之路也罷,並不包括每年一次的春運。在中國人的經驗世界裏,春運意味著一張買起來太累、用起來太貴的車票;意味著一個渴望親近卻又恐懼來臨的時段;意味著一種本來應該歡喜最後卻淪為悲情的情緒。不管是否願意,每年總有一些人以最本真的面目、最原初的狀態、最荒誕的行為,生活在春運裏。

  我已經不再絮叨“一票難求”了。多少年來,總是執著于同樣一種句式,總是拘泥于同樣一種困境,而沒有一點變化的跡象,説起來,還真是沒文化、沒意思。剛剛進入春運的1月20日,我捏著好不容易排出來的一張車票送人上車,卻發現,那麼多的軟臥居然空位!而那邊廂,打擊票販子、溫暖回家路的口號喊得山響,一時間,滿眼的荒誕和鬧劇。

  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是有理性的,他們不會像“裸奔男”陳偉偉那樣,亮著一身肌肉跑到金華火車西站辦公室去表達“一票難求”。事情鬧大了之後,新華網報道,陳偉偉感到“挺不好意思的,買不到票也不該這麼走極端”。其實,陳偉偉大可不必急著挽回影響,圍觀的人群中,“人同此心”者不在少數,春運裏的中國人,哪個不是在“裸奔”?

  當然,有理性和有耐性是兩碼事,生活在春運裏和生活在春運新聞裏也是兩碼事。這兩天,因為媒體報道“成都春運第一天:回家變容易了”,引發網友的如潮感慨,有網友很精緻也很抒情地表示“我多麼想永遠活在春運新聞裏”。可見,感知春運新聞,永遠要比感知火熱的春運現實來得輕鬆一些。

  而難辦的是,總有一些人要生活在春運裏。

  比如,那些驅馳著胯下鐵騎,穿越迢迢千里長途返鄉的農民工。其間的典型代表據説是廣西農民工,一俟年關臨近,這些工蜂一樣勞碌的打工者就束裝出發,他們裹著雨衣,三五結組,行色匆匆,一騎絕塵。從東南沿海的打工地,直奔遙遠的家鄉而去。去年,這支據説有13萬人的大軍,就是以這樣近乎原始的方式完成春運的。今年亦然,明年呢?

  裹挾在“千里走鐵騎”隊伍裏的,還有一位重慶黔江的年輕母親。這個在浙江溫州打工的辣妹,因為思念留守在家的兒子,在經歷了票價高昂等挫折之後,情急之下,晝夜兼程驅車4000里返回家鄉。“摩托媽媽”的個體壯舉以及這一事件所蘊含的親情,成為這個冬季、這個春運季一抹溫暖的色彩。也感動,也溫暖,也觸動,也傷情。

  春運的大遷徙中,我們固然無須過度溢美這些“千里走鐵騎”的農民工,不必過度渲染其中的悲情色彩。只是,不渲染並不意味著農民工的行為就不悲情,不溢美也不意味著“千里走鐵騎”本身不美。這些年來,相當數量的底層民眾開始以原始的方式返鄉,這樣的行為可以説是一種自力救濟,以個體所能做到的方式完成個體的春運;也可以説是一種無奈之舉,如果不做這樣的選擇,則家可能永遠都在千里之外。一方面,我們擁有世界上最快的高鐵,另一方面,相當一部分底層民眾不得不借助簡陋摩托甚至徒步返鄉。一個正常的社會,至少應該對此作出正常的反應。我們不應該聽任社會成員在使用公共産品上的分化不斷擴大。有分化,則必然加劇一些人群的邊緣化,並最終導致社會的斷裂。

  其實,籠罩在春運上面的,也並非全是團團是非、無限悲情。對於傳統的中國人而言,春運同樣還意味著溫暖和溫情。很多外國人目睹了春運盛況之後,驚嘆于普通中國人的忍耐力,殊不知,正是因為有回家的渴望,有平安的訴求,才能夠在這麼多年來讓中國人一直在環境惡劣的春運大潮中浮沉,甘苦自知。

  也因此,對此負有責任的官員們沒有理由繼續聽任春運繼續惡劣下去。那些漫長的等待、擁擠的人流、污濁的空氣,乃至灰色的“春運食物鏈”,不應該繼續持續下去了。民眾的耐性和自力救濟,不是管理者寬縱自己的理由。這個國家的每一個公民,無論身份高低貴賤,無論地處東西南北,都應該以一種更體面、更有尊嚴的方式自由遊走在山川大地。

  來自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消息稱,春運開始,在浙江寧波北侖的火車票代售點,一位64歲的老人陳阿姨連夜熬製百斤熱粥,免費發放給在雨雪中徹夜排隊的返鄉農民工……陳阿姨能夠做的,大概也只能是盡一己之力,為農民工兄弟端上一碗熱粥。那些權力和責任更大一些的人,難道不更該多做少説,盡一己之責,照亮眾人回家的路嗎?(胡印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