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張冰歌: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20日 10:3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晨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位於杭州錢江新城的杭州圖書館,環境優美,設施齊備,向所有讀者免費開放,其中甚至包括乞丐和拾荒者。

  杭州圖書館此舉是為數不多溫馨的事情。對於有讀者曾投訴説,允許乞丐和拾荒者進圖書館,是對其他讀者的不尊重。館長褚樹青的回答是:“我無權拒絕他們入內讀書,但您有權利選擇離開。”這樣的回答,所體現的正是“知識面前人人平等”。

  每個人都有讀書的權利。乞丐也罷拾荒者也罷,他們同樣有求知的渴望和權利。他們之所以成為了乞丐和拾荒者並不是他們先天的素質出了問題,而是在於他們後天的知識獲取不夠,這種獲取不夠,有家庭原因,也有社會原因。當他們有了強烈的知識獲取渴望時,從哪去獲取知識?只有借助於國家能為他們提供“免費午餐”,讓他們能與正常人一樣進入圖書館,才是再好不過的了。

  阿根廷國家圖書館館長、著名作家博爾赫斯曾經説過這樣一句話:“如果有天堂,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公民身份沒有三六九等之分,獲取知識的權利也不以人的身份貴賤來衡量。乞丐和拾荒者,有權利享受法律賦予的基本權利,當然包括有享受文化知識的獲取權利。圖書館是用於公民求知的公益設施、公共資源,只要乞丐和拾荒者遵守圖書館管理規章,就該允許他們進入圖書館看書、看報獲取知識。允許乞丐和拾荒者進圖書館“是對其他讀者的不尊重”,本身是投訴者對乞丐和拾荒者公民人格的歧視,是欠公允的。

  其實,給予公平的社會求知環境,再窮的人也可能成功。世界上不少名人曾經也是乞丐或拾荒者,只因他們有強烈的求知欲和這個國家賦予的平等的求知權利。安德魯卡內基,本是蘇格蘭的一個窮孩子,13歲那年,懷著對美國的嚮往,卡內基和家人來到美國。到免費的圖書館閱讀圖書和進夜校學習,成了他後來立於不敗之地的法寶,成就了這位世界鋼鐵工業巨富。(張冰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