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蘇文洋:公車改革要紀律,更要法律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06日 14:4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來自中紀委和新華社的消息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最近要出臺有關公車配備使用的新規定,這個規定比過去更加嚴格。

  新華社記者認為,這意味著“史上最嚴格”的一輪公務車改革即將啟動。這一順應民意的改革將有力推動政府職能和作風轉變,讓公車給“私車”讓道,讓“不便回應”的公車數量、開支晾在陽光下、監督下,對公車特權和公車腐敗給予最嚴格的制約和打擊。

  新華社記者特別談到:當前,各地進行的公車改革急需得到全國性的指導意見,讓偏離正確方向的“變味車改”回到正軌,讓卓有成效的地方車改經驗儘快上升為具有可操作的全國性做法。所謂“變味車改”,一些地方曾經把公車改革弄成赤裸裸的“分錢”,區委書記、區長每年“車補”居然高達七八萬元。

  改革開放30年,公車私用、公車過濫的問題一直在改革中,結果是許多地方公車越改越多、越用越濫。改革口號喊得最響的地方和部門,往往也是自身最不肯改革的地方和部門。涉及到老百姓生活的住房、醫療、購車等改革新政不斷推出,一個接著一個,似乎改革沒有盡頭。而涉及官員的住房、醫療、公車等改革,遲遲不見改革,有一點改革還是“變味”的,例如:車改弄成赤裸裸的“分錢”。

  我們的某些改革有一個怪現象,一談到社會方面改革,就大談與國際接軌,美國如何如何,英國如何如何,新加坡如何如何。一談到公車改革、公款旅遊改革、公務員住房改革,似乎美國、英國、新加坡等國的經驗、模式就不適用了。這種高度選擇性與國際接軌,猶如斷尾巴蜻蜓,頭重腳輕,嚴重傷害了人民對改革的信任度。

  去年12月21日,新華社《經濟參考報》刊登一篇文章:《美國私車公用:求經濟高效,顯公平規範》。作者“辛華”,我估計是新華社記者編發的。文章介紹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政策法規司法規處處長徐進對美國私車公用制度進行調研,認為美國《聯邦差旅條例》將私車公用法定為公務交通方式之一,明確了審批程序、補償方式和法律責任,認為對我國公車制度改革具有一定借鑒意義。限于篇幅,我這裡無法轉述美國私車公用的具體做法,只能推薦給讀者和有志於推動本地區、本單位公車改革的同志,自己花點時間找來讀一讀。我認為,讀了這篇文章,不一定各部門都派人去美國學習公車改革,也可以達到推動中國公車改革的目標。

  讀過這篇文章,我有兩點感想:一是資本主義的美國,可以做到私車公用,而我們卻是大量存在公車私用。這不是美國官員的道德情操多麼高尚,也未必是社會制度不同造成的,而是我們一直未能建立起一套從上到下行之有效的管理政府的行政模式。政府不光有管理社會的職責,本身也需要管理,而且首先需要管理好。其次,借鑒美國私車公用的管理模式,特別要注意的是除了明確審批程序、補償方式外,尤其要明確法律責任。在對官員的管理方面,我們經常走入用紀律代替法律的誤區。如果總是停留在紀律層面,這一輪“史上最嚴格”的公車改革可能很難達到預期目標。(蘇文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