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7%成為群眾得實惠的增長速度

特約評論員黃葦町

  李克強總理在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國內生産總值增長7%左右的年度預期目標。有人可能會産生這樣的疑慮:新世紀以來,我國GDP增速長期保持在8%以上,2012年起下調到7.5%左右,今年要降至7%,這是否反映政府對經濟形勢的預判不太樂觀呢?

  對此要做具體分析。首先,我國已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經濟總量已位居世界第二。經濟總量大了,增長的絕對值會越來越大,但增長比例會相應下降,這是客觀規律。其次,總理也在報告中坦言:“我國經濟下行壓力還在加大,發展中深層次矛盾凸顯,今年面臨的困難可能比去年還要大。”但我們對發展速度的這種調整,並不是被動的。它不僅是適應世界經濟復蘇動力不足、需要進行深度調整的大形勢要求,更是從落實習近平同志“四個全面”的戰略佈局,從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客觀需要出發的。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的高速增長,使我國面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也必須看到,發展不平衡、結構不合理所積累的矛盾也已越來越突出。包括粗放式增長導致的能源、資源約束趨緊,生態環境惡化;還有區域差距和社會收入差距擴大導致影響穩定的因素大量存在,這些體制機制弊端和結構性矛盾,已經成為發展的“攔路虎”。正如政府工作報告所説,我國“正處在爬坡過坎的關口,不深化改革和調整經濟結構,就難以實現平穩健康發展。”適當地放慢一些增長速度,為優化發展環境騰出時間和空間,是既立足當下更立足長遠的明智選擇。有的同志講得好,儘管從數據看,7%左右是一個降速的轉捩點,但更是一個著眼于未來長期穩定增長的轉捩點。

  而且,“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説到底,衡量經濟增長速度是否合理,不在於增長數字是否不斷攀高,而在於人民群眾是否認可,感到生活是否改善,是否能從增長中得到實惠。去年我國的GDP增速為7.4%,從數字上看已低於往年,當時就有人預言中國老百姓會出於“對未來預期不好”而“捂緊錢包”、壓縮消費,實際上呢?2014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上升了3個百分點,達到51.2%,1億多人出境旅遊,今年春節更是一片熱烈、祥和氣氛,從近鄰的韓國、日本到世界各個角落,都對潮涌而來的中國遊客帶來的羊年“紅包”感到驚喜。

  而在這一片繁榮歡樂氣氛的背後,是由於新一屆黨中央下大力氣抓經濟結構調整,抓發展的協調性和可持續性,抓改善民生,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明顯超過經濟增長,農民收入增長又明顯快於城鎮居民,而1300多萬人的城鎮新增就業,特別是人數破記錄的大學生就業,更使人們對未來充滿了期待和信心。而經濟增速下降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有國際經濟大環境的影響,也與一些地方政府靠賣地舉債上項目創GDP的做法得到糾正分不開。我們只有擠掉這些經濟增長中的水分和泡沫,才能實現真正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發展。因此,在今年的經濟工作中,我們也要“踩著不變的步伐”,使之成為新常態。

  當然,儘管中國有潛力長期保持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但也要看到,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各種變數很大。要實現既定目標,還要在穩定和完善宏觀經濟政策,保持穩增長與調結構平衡的基礎上,進一步培育和催生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包括推動産業結構邁向中高端,以體制創新推動科技創新。還有就是要把報告提出的確保充分就業和居民收入不斷增長進一步落到實處,努力不讓一個人掉隊。這樣我們就能更好地凝聚13億人的力量和智慧,去完成新的偉大進軍。

 

央視網新聞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網絡新聞聯播”,獲取獨家新聞資訊。

更多精彩請關注各大微博平臺@網絡新聞聯播 ,@央視網新聞 。

網友立場

央視新聞客戶端

掃一掃下載央視新聞客戶端

獲取獨家新聞資訊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