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他們是一群遊走在生死邊緣的人,又被稱為是陰陽跨界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職業撈屍人。與此同時,“挾屍要價”、“坐地起價”等負面詞語也常在媒體出現。
在中國,“撈屍”這個行業一直遊走于法規和道德的邊緣。2013年初夏,它再次撥弄了人們的心弦。當浙江台州、溫嶺等地相繼出現“撈屍者坐地起價”事件,爭議、謾罵再次向這個群體襲來。
事實上,他們是在賭命。每一次沉入水中,他們都不確定下一秒是否還在呼吸。他們從事著高風險的職業,在現實中卻不被社會所尊重。他們活在質疑、謾罵中,用生命去換回並不穩定的收入。
他們在畸形堅守,除了經濟原因,換個角度看更是因為今日的社會需要這麼一群人。“撈屍”行業亂象的背後,則是民間撈屍行業亟待規範化、法制化、常態化的現實。
2013年5月,浙江溫嶺一對侶跳河溺亡,撈屍者開價6000/位,,經協調最後以1500元/位談妥。
《挾屍要價》:職業撈屍人形象被定格的畫面
江上一艘小船,一位老者,一個疑似“不”的手勢,這一定格的鏡頭,將職業撈屍人這個群體推向輿論爭議的漩渦。
2009年10月24日,長江大學陳及時、何東旭、方招等15名同學在長江荊州寶塔灣江段野炊時因救兩名落水兒童,陳及時、方招、何東旭三名同學不幸被江水吞沒,獻出了年輕的生命。而打撈公司打撈屍體時竟然漫天要價,面對同學們的“跪求”,個體打撈者不僅不為所動,而且挾屍要價,一共收取了3.6萬元的撈屍費的事情。
這一過程被《江漢商報》攝影記者張軼拍攝到,並由《華商報》首發。“挾屍要價”迅速得到媒體廣泛關注,“因勇救落水兒童而犧牲的英雄”與“討價還價”的撈屍人形成鮮明對比,引發輿論對後者的聲討,不少人譴責挾屍要價的行為突破了社會道德底線,羞辱了所有國人。也因此,職業撈屍人被很多人認為是“冷血”的群體。
儘管事後該照片受到質疑,並一度引發虛假新聞爭議,但職業撈屍人的形象卻定格在輿論心中。至此之後,“挾屍要價”的相關新聞不斷見諸媒體,圍繞這一群體的質疑和謾罵也從未散去。
精神重壓:不只是金錢與良知的較量
在不少人的眼中,撈屍業是個很賺錢的行當。但事實上,很多撈屍人背負的是沉重的精神壓力。由於這個職業與死屍接觸太多,職業撈屍人被一些人認為“有邪氣”,“不乾淨”;有人説他們賺死人的錢,太不道德。
而另一方面,由於從事的職業風險系數高,這個群體的人常常被保險公司拒絕門外。不少人在遭遇變故時,權益無法得到保障。北京60多歲的崔傑曾在1月份的冷水裏撈過屍體,在化糞池中撈屍時皮膚還被感染了,留下了後遺症。光他的一件半幹式潛水服就花了1萬多元。很多人由於無法得到保險,只能把這些成本和風險都攤到每次的撈屍“生意”中。
一方面是死者家屬覺得撈屍人是發死人財,趁火打劫;一方面是撈屍人利益得不到保障,自己承擔巨大的成本和風險。這種兩難的困境緣于公共打撈資源的稀缺--不少人因為沒有官方的打撈隊可以去尋求,所以才會不得已選擇民間打撈隊,更源於政府的缺位--監管缺位,缺少相應的法規對之進行規範。
早在2010年,一位北京市人大代表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就指出:“應加快建立規範化、正規化的溺亡打撈應急制度。擁有一支長期固定、制度健全、體系完備、身份明確、保障有力的民間溺亡打撈協作團體,並將其納入到政府公共應急制度內。”
社會對撈屍行業有需求,這是不爭的事實。解決行業亂象需要政府在對民間打撈隊規範化、法制化的同時,增加設置對公共水域的守望員和救生員,建立公共救援與打撈的專業隊伍,用以引導並規範整個打撈行業。官方與民間打撈隊並行,互相支持與補充,這才是打撈屍體行業的正確發展方向。
當行業發展有序,公共打撈不再是稀缺資源時,或許職業撈屍人這一群體面臨的爭議和困境才能逐漸淡去。
(編輯秦研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