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央視網(記者關開亮)儘管比美國和前蘇聯晚了幾十年,儘管有外國脫口秀節目調侃中國是那個在馬拉松比賽結束、觀眾都散去時才跑到終點的熊貓,但當嫦娥三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孫澤洲雙手捂臉時,電視機前,不知道已有多少中國人比他更早落下了遲到的激動熱淚。
12月15日23時45分,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大屏幕顯示,嫦娥三號著陸器和玉兔號月球車完成第一次互拍,五星紅旗實現在地外天體上的第一次留影,這標誌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具備軟著陸月球和月面巡視勘察能力的國家。此時,在電視直播鏡頭中,探月工程總指揮馬興瑞宣佈嫦娥三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專程前往現場熬夜觀看的習近平和李克強站起身來,滿面笑容地與參研參試人員一同鼓掌、握手祝賀。
玉兔行走月球,那兩道深深的車轍,幾乎是中國從衰敗屈辱走向復興的近現代艱難歷程。嫦娥三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見證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見證著中國科技創新的飛躍。《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喜悅之情溢於言表:“今夜看一輪明月,挺親切,感覺它與我有了更直接關係,因為它上面停了一輛中國的車。再過幾年,那上面沒準還會有幾個中國人呵。我這個人挺俗,月球上停一輛中國車,會比停一輛別國的,更讓我開心。”
當然,也有人不這麼想,同中國每次取得非民生領域的成就時一樣,有人站出來問,“當中國還有幾千萬的城鄉特困人口的時候,當貧困地區的許多孩子連午餐都沒得吃的時候,花費這麼多的錢搞嫦娥落月,有什麼意義?”是的,無論是真的緣于個人的好奇,還是體現對公共財政支出的監督,人們都有資格有此一問。畢竟,對於社保、醫保標準都還不高的普通中國人來講,探月工程的投入並不是一個小數目。
中國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耐心地回答了這個關乎意義的問題。他説,這種提問是一種眼光短淺的看法。中國開展月球探測與深空探測,對科技進步的巨大推動,對經濟發展與結構調整的重要提升作用,對新型高科技人才隊伍的培養與成長,對新興學科的誕生與發展,對提高全民的科學素質以及人民生活質量的改善等各個方面,都將産生併發揮難以估量的巨大作用。
這種詰問不是中國人的特例,早在1970年,讚比亞一位名叫瑪麗·尤肯達的修女給NASA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科學副總監恩斯特·史都林格寫了一封信,問道:“目前地球上還有這麼多孩子吃不上飯,你們怎麼能為遠在火星的項目花費數十億美元?”史都林格很快作了回復:“通往火星的航行並不能直接提供食物解決饑荒問題。然而,它所帶來大量的新技術和新方法可以用在火星項目之外,這將産生數倍于原始花費的收益……有它,科學界源源不斷出現令人激動不已的研究課題,人類得以窺見宇宙無比瑰麗的景象;為了它,新技術新方法不斷涌現。”這封表達了無數航天事業工作者心聲的回信,後來被NASA以《為什麼要探索宇宙》為標題予以發表。
退一步講,探月工程是探月工程,解決貧困是解決貧困,這是兩碼事。中國確實存在貧困問題(實際上每個國家都存在),但並非做每一件事都要跟“解決貧困問題”扯上關聯,才能獲得正當性和道德優越性。如果説只要中國尚有一人吃不飽穿不暖就停止所有民生外的發展,這顯然也是不合理的。
神九發射成功時,有網友編段子調侃:“你覺得神舟九號的發射成功説明了什麼?説明了我國解決教育問題、住房問題、醫療問題、食品安全問題比登天還難!”有人覺得這段子好笑嗎?至少我不覺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