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先是奧巴馬忙著和丹麥女首相玩自拍,米歇爾在一旁“黑臉”;接著大家又知道,原來葬禮上的“手語翻譯人員”是在瞎比劃。回頭來看曼德拉的葬禮,媒體除了悼念,也關注到了其中的“娛樂要素”。
這樣真的好麼?大家也在問當事人。
針對在曼德拉葬禮上的搞怪,南非警方曾經表示將要抓捕這名手語翻譯員。最新的消息是,南非政府確認了這名手語翻譯員患有精神病。面對鏡頭訴説當天發生了什麼的時候,手語翻譯員一本正經地表示,自己在現場看到了天使,之後發病,什麼都記不得了,錯誤的手語翻譯是無意識的行為,希望大家能夠原諒他。
在現場自拍的“始作俑者”丹麥女首相赫勒·托寧-施密特,也公開為自己的行為辯護:雖然曼德拉的悼念會不失悲傷,但依然是一件“節日性的事件”。現場載歌載舞,在這樣的環境下,托寧-施密特拉上奧巴馬和卡梅倫玩起了自拍,事後媒體用“愚蠢”、“失敬”來指責他們。這讓女首相有點委屈,她並沒有覺得自拍有什麼不妥。
如果上面提到的這兩件事要被視為對逝者的不敬,批評者一定會樂此不疲地翻出今年4月份發生在倫敦聖保羅大教堂的一幕。當時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的葬禮正在舉行,在葬禮上致辭的是倫敦主教,他回憶起同撒切爾夫人交往時發生的趣事,全場多次發出笑聲。至少被鏡頭捕捉到笑臉的有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其配偶菲利普親王、首相卡梅倫夫婦,加上“講笑話”的倫敦主教,這些人豈不是都對死者不敬?
(撒切爾夫人葬禮上的伊莉莎白二世和菲利普親王。)
英國人弗蘭克·奧茲拍過一部電影,叫做《葬禮上的死亡》,主人公的父親過世後,由他來主辦父親的這次葬禮。沒想到在葬禮前狀況百齣,演出了一部笑點不斷的英式喜劇。中國人馮小剛也拍過一部電影,叫做《大腕》,一個美國導演來華工作,突然病重,他委託葛優飾演的角色為自己籌劃身後事,在葛優的商業運籌下,準備葬禮這件事也成了一個樂子。
在中國人的傳統裏,悲傷是檢驗死亡的唯一標準,如果一個人的離去換不來一群人的全情悲傷,要麼是死者生前行為不端,要麼是生者心懷鬼胎。這樣的價值衡量標準深深地刻在骨頭裏,以至於馮小剛在拍攝影片時,也不得不請一名美國人來出演那個將要躺在葬禮上的“死者”。
在寫作這篇文章的時候,一家企業正在公開招股準備上市,這家企業叫福壽園,是內地最大的殯葬企業。死亡讓人忌諱,可是死亡也帶來巨大的市場。我們都知道,中國正在進入一個老齡化社會,而我們不願意説出來的事實是,老齡化社會將為殯葬行業帶來諸多機會。
民政部和社科院每年都會聯合發佈一本《殯葬綠皮書》,也就是上一年度中國殯葬事業發展報告。2013年的綠皮書指出,全國人口每年死亡約800萬,大部分省份的現有墓穴將在10年內用完,單以每平米的價值而言,殯葬業的收益高於房地産。
你可以覺得這件事晦氣而不去碰它,也可以在商言商地討論它的價值,可是無論如何都改變不了所有人都“正在死去”的事實。有些時候,文化觀念向開明的方向轉變,可以提高社會的總體利益;反過來説,敝帚自珍的態度則會阻礙社會利益最大化。
如果有什麼市場空間因為傳統觀念中的“避諱”思想而被忽視,那麼其結果將是:對於企業來説損失了獲利的空間,對於政府來説損失了一塊良好的稅源,對於市場來説損失了專業化服務的機會,對勞動者來説損失了勞動崗位。
中國人經常自嘲“死都死不起”。殊不知,造成這樣局面的一個原因,正是我們自己對死亡看得還不夠開。(作者:劉浩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