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人教社:停留在我們回憶中的那部分

2013年12月04日 23:15

人教社:停留在我們回憶中的那部分

人教社的教材教給了我們文化,而“人教社”這個標簽也成為文化的一部分,留在我們的記憶中。

通過九年的義務教育,以及三年的高中教育,人教社的教材成了一代又一代人共同的讀物。這也是當“惡搞杜甫畫像”、“李雷韓梅梅”這樣的符號在網絡上被提起時,會迅速引發網友共鳴的原因。

近日,有網友將過去人教版小學課本上的插圖找出來,配上符合網絡流行文化的新標題,再度引發了圍觀與歡笑。回想我們在學校的時光,在課堂上百無聊賴精神遊走之時,翻閱課本上的插圖成了為數不多的“心靈寄託”。用一個學期的時間去不斷翻閱一本教科書,連艾賓浩斯遺忘曲線都被我們打敗。插圖因而比課文更久遠地印刻在了我們的腦海中。

(課文《挑山工》的插圖被網友惡搞地加上新標題:《師父大師兄二師兄都被抓走了》。)

(課文《挑山工》的插圖被網友惡搞地加上新標題:《師父大師兄二師兄都被抓走了》。)

惡搞歸惡搞,當教材裏的文章進進出出時,還是有許多讀著人教社教材長大的人,自願做起了教材的守護者。金庸要不要進教材(其實只是人教版的課外閱讀材料)?魯迅能不能出教材?教育無小事,有人願意在畢業多年之後志願地守護起教材的包容性和批判性。

上個月,我又讀到了高中課文中蘇軾的《前赤壁賦》,瞬間感到一種未曾體會過的美感。學習期間,我們太過重視于局部的釋詞解意,而此文的精髓卻在辭藻之外。蘇軾通過賓主對話,在短短的文章裏詮釋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觀,一種拘泥于物內,一種超然于物外。通曉儒釋道三種東方哲學的蘇軾,真正為後人留下了豐富的精神源泉。

人教社教材的重要性體現于,它就像一粒種子,埋在每個人的記憶裏,我們不知道它在什麼樣外力的作用下才會發芽,可是有一點我們卻非常確定:一旦這顆種子是壞的,它即使發芽,長出來的也只能是狗尾巴草。

12月初,人教社終於在官網上承認,初一語文教材存在錯誤,併為此致歉。可是在被問到如何彌補錯誤時,人教社則有些信心滿滿。如果説擔憂學生的課程進度,不便大範圍召回教材的情形還可以理解的話,不願對涉及學校進行統一告知的理由就有點夜郎自大:人教網每天有三四百萬訪問量,因為訪問的人多,就讓老師遇到錯誤在網上求助好啦。

第一,按照這個邏輯,如果一所學校的地理位置過於偏僻,不具備上網的資源,老師和學生遇到了錯誤和不懂的地方,就只能兩眼一摸黑地猜測本意了。第二,如果人教網真的每天有三四百萬的訪問量,假設其中有1000個訪問的老師提出了問題,真能有人按時解答麼?第三,親身登陸人教網發現,具有互動功能的人教論壇每日發帖量不過幾百,同時在線人數不足千人,最高同時在線人數也只有7000余人,這日均“三四百萬”的訪問量真的不是在放衛星麼?

九年義務教育,怎能只有義務,而沒有責任?人教社也應該有點責任擔當。(作者:劉浩睿)

網絡新聞聯播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