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11月21日,廣州恒大足球隊奪得亞冠聯賽冠軍不久,恒大地産以51.35億元總價奪得北京朝陽區東壩南區地塊,刷新北京年內的總價地王紀錄。業內人士推測,按照這個價格,“預計未來住宅售價將在7萬元/平方米以上”。
在市場化的運行之下,高價拿地的恒大自然要盈虧自負。不過要知道,跟恒大地産競爭這個地塊的對手是保利和首開聯合體,對方也開出了51億的價格,最終卻不敵恒大。兩家地産企業同時願意高價拿地,至少説明開發商對於樓市的堅挺信心滿滿。
隨後,資本市場開始討論恒大豪取地王是否意味著土地市場“回暖”,這樣的討論有點“殘忍”——在房地産的産業鏈上,位於終端的商品房價格高企,讓無房者望而興嘆,這個時候位於源頭的土地市場還在爆出地王。這不禁讓人回想起三年前,兩會閉幕的第二天,北京一天之內誕生了三個地王,連白岩松都在節目中發問,“房地産市場究竟是總理説了算,還是總經理説了算”。
27日,一個互動網站上有人提出一個話題,讓大家聊聊自己把事情搞砸的經歷,一個人回答“因為堅信一平米6000不能再貴了,所以08年以前沒買房子”,被網友點讚頂到了首位。對於有購房需求的觀望者來説,房地産之於他們而言的意義只在於兩個時點:過去和未來,看著過去覺得房價原來曾經那麼低,也只能期盼房價不要在未來繼續高下去。
可是真的是所有人都討厭高房價麼?新華網11月16日的一篇報道顯示,根據《2013連氏中國城市服務型政府指數》中所截取的調查數據,房價越高,民眾對政府的滿意程度也相對提高,尤其是針對富有的民眾。這樣的結果自然與公眾“房價越高對政府越不滿”的推測不同,因此這篇報道也招致一片罵聲。
平心而論,有群體擔憂房價下跌是可以理解的經濟人心態:雖然房價高了,中低收入的人買不起,但是房價低了,有房階層資産就會縮水貶值,這也是現實。況且房産價格高低同實體經濟之間也存在著絲絲縷縷的聯絡,一旦樓市崩盤,將帶來怎樣的連鎖效應也猶未可知。
房價走高走低都尷尬,這將我們引向了一個老問題。曾經有評論批評,政府一直希望通過調控手段讓房價回歸合理,可是如果連“什麼樣的房價是合理的房價”這個基本問題都沒有搞清,調控也就成了偽命題,既缺少目標,也沒有意義。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中,我們看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輪廓:調控回歸市場化,完善土地供應,同時輔以房産稅改革。
回到2010年那個“白岩松之問”,無論是“總理”還是“總經理”,政府和開發商之中哪一方都不應該具有通過一己之力決定房地産價格的能力,價格應該由市場供需來決定。不過,政府依然可以在土地供給、稅收等手段上對房地産市場施加調控;開發商也可以選擇進出市場、調整經營策略、自定利潤空間等方式來保持自己的靈活度。
目前,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認同,影響中國房價的關鍵在於供給。這也就意味著,即使交給市場來決定,一線城市的房價也不一定會降下來——本文開篇提到的恒大高價拿下的那塊地,地理位置已經在北京東五環之外了——一線城市之中還能供給出多少商業用地呢?也許在北上廣深,高房價就是符合市場供需的“合理的價格”。
這樣的結果會讓很多人感到沮喪。但我們更應該意識到市場化的意義,市場是一種讓所有人在一樣規則之下進行商業活動的集體契約,經濟越發展,我們就越需要所有人都在一個共有的規則下進行商業活動,這樣的制度保證每一個人都能做出自主選擇,而不是被逼迫地接受他人的安排。
面對北京的高房價,轉向國外置業、租房居住、逃離帝都等等都是可替代的選擇,甚至當北京的房地産回報足夠高時,北京“土著”選擇賣房出走也是可行的。市場邏輯就如同自然規律,我們必然置身其中並且對它懷有尊重。(作者:劉浩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