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環球時報社評:官民合作解決難題,中國必由之路

發佈時間:2012年11月06日 13:3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環球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十八大是一次極其重要的大會,它對中國下一步的戰略成功有著難以估量的意義。中國社會各界都對十八大抱有很大期望,甚至一些人希望通過這樣一次大會就能自上而下解決所有問題。然而這樣的期待又未必現實。今天的中國已不再是十一屆三中全會時代的中國,一個關鍵性的政策調整就能帶來全社會的轉折性突破。

  中國已是全球最有力量的經濟體之一,誰都能看到中國國家力量的強大,但中國民間力量成長的速度同樣很快,民間對國家決策的影響能力增加尤其快,今後中國解決各種複雜問題,一個很關鍵問題就是官方和民間各種力量能否有效合作。

  政府的動員力和執行力總體看都面臨新環境。社會思想多元、輿論監督等都對政府的能力形成一定限制。中國官方已不可能再像三十年前那樣“萬能”,而社會對政府的態度是矛盾的,既希望它向“小政府”過渡,又希望它對各種難題“大包大攬”。

  中國的問題絕大多數都不再是革命時代的敵我矛盾,而成了人民內部的利益關係,這比敵對關係要複雜得多,快刀斬亂麻幾乎無法做到。由於社會各群體的利益多元化已成現實,問題只能一個扣一個扣地細解,那種“勝者全有,敗者全無”的簡單邏輯已不適用。

  社會主義的優勢之一是集中力量辦大事,但新形勢下保持併發揮這個優勢,必須同時追求民主和公平,兼顧各方利益,而這個原則落實到實踐中,意味著一方面激活大量矛盾,一方面要把它們一一擺平。

  中國社會不僅多元化明顯,而且輿論對擴大多元熱情很高,對維護共識和共同利益則抱有一定警惕。很多人認為鼓勵反對是必要的,輿論對抵制拆遷以及反對化工項目的支持常常是不需甄別的。

  所有這一切都在告訴我們,中國下一步解決難題,需要當局和社會力量的合作。創造官民合作的氣氛和機制,對於國家繼續前進都至關重要。

  官方和民間都首先需要了解政府能力實際在下降的事實。官方要清楚自己能決定一切的想法已不合時宜,不受監督做事的環境更不可能重現。官方需要有更多依靠民間力量解決問題的戰略思考和政策安排,逐步實現大政府和大社會的平衡統一。

  政府有了這個願望,民間對解決問題的態度也一定會逐漸變化。民間會最終搞明白,中國今天的問題單靠政府已經解決不了,也不該僅由政府解決,那樣的話已經很大的政府只會越來越大。全社會必須形成解決問題的合作系統,而非圍繞各種問題的對立格局。中國下一步能不能走好,執政黨是關鍵,與此同時社會所有力量都有它們各自應當承擔的責任。

  讓我們告別政府對“壞消息”藏著掖著,悄悄解決擺平的時代。也讓我們告別互聯網上把所有天災人禍及世間不平都怪到政府頭上,我們自己只需批判而無需做任何努力的思維邏輯。我們要清楚,政府也是社會的一部分,絕大多數公職人員都來自民間百姓,從本質上説,中國社會必須也只能是同一個“命運共同體”。

  中國現行體制重社會整體面,對解決群體利益差異表現出一定的不適應。要實現改革和過渡,輿論的理解和支持非常重要。這並非是説博弈和批判就應消失,這不可能。合作的涵義本身就應是豐富的。然而合作與對立又有本質不同。合作不僅應成為中國社會的主流願望,為了實現它,我們還應鍥而不捨。▲

熱詞:

  • 萬能
  • 中國
  • 社會主義
  • 執行力
  • 執政黨
  • 共同利益
  • 十一屆三中全會
  • 民主
  • 拆遷
  • New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