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李曉亮:多孔性社會,“奮鬥即獲上升”應是常態

發佈時間:2012年09月26日 11:4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華西都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昨日又在某門戶網站看到《調查稱逾7成人認同父輩職業地位決定子女人生》的新聞,這當然是個老調重提的話題。關於“寒門固化”的底層焦慮,這些年從《人民日報》等中央媒體,到各地各類型的媒介,輿論已討論過多次。一個極具輿論質地的公共議題,在短期內一次次引起,多維度的集體探討,就説明首先這是一個問題,其次也引起了足夠廣泛的重視,但還未形成最終的意見。

  比如,點開上述新聞,發現該新聞的原標題,和網站轉載時的這個“逾7成人認同父輩職業地位決定子女人生”,旨趣截然不同。網站標題,無疑在暗示稍顯消極的“命運決定論”、“出身論”,似乎認為人生際遇和個體努力無關,只和父輩業已掌握的社會資源成正比。

  同一個世界,竟然不能有同一個夢想。好在,同一個問題,有時只是換一個角度,看到的景致就會截然不同,視界也能隨之豁然開朗。正如剛才説的,即便在這同一個調查,同一組數據,你心態不同也能看到不同的東西。和消極的近乎“逾7成”的“出身宿命論”不同,原新聞標題其實要樂觀陽光得多——“75%受訪者相信屌絲逆襲”。

  這才是見報的原標題,數據顯然也是來自同一個調查。雖然有七成受訪者稱,父輩的情況會對自己的擇業就業等産生影響。但是對於“屌絲逆襲”問題,仍有25%受訪者表示,社會日益多元化,機會越來越多,不贊同“收入階層固化説”;35%的相信個人奮鬥;另有15%受訪者認為,應加大對後代教育的投入。

  這些人加起來,也超過七成。同一批調查,幾乎是對同一個問題,只是提供不同的觀察和思考角度,得出的結果幾乎迥然相反。這當然不是説這種調查就是完全矛盾,也不是説我們對只有數千人參與的一次民間抽樣調查就要盡信。

  關於社會階層是否板結固化,社會流動性變差;寒門子弟底層民眾是否永難出頭,翻身無望……這樣的討論和調研,隔一段就會有一次。但是,就像這次這個調查一樣,其實同一問題,得出的結論並非完全一致。

  這就告訴我們,你若生於寒門,那麼你是認為一齣世,父輩和家境就已完全決定一生,任何個人奮鬥都無助於現實。還是認為出身不能選擇,但人生需要奮鬥?你怎麼看這個問題,然後決定怎麼做,才是問題的根本。

  當然,除了個人端正奮鬥觀、價值觀以外,要想讓更多人相信“屌絲逆襲”不是傳説,社會的多孔性,上下流動的渠道不被堵塞,更加多元的評價體系等等一切的社會配套也應跟上。只有這樣的多元化、多孔性社會,才是生機勃勃的競爭型、創造型社會。不管你生於何地,不管你家徒四壁還是富可敵國,若一切按規則辦事,唯才是舉,則沒有不可能。每個人都有一個“中國夢”,那就是奮鬥可以改變一切,知識可以決定命運,全社會所要做的,便是以真誠的改變,呵護平凡人以奮鬥換取上升的質樸心願。

熱詞:

  • 多孔性
  • 社會階層
  • 寒門
  • 職業地位
  • 固化
  • New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