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然玉:明確公共屬性才能倒逼景區降價

發佈時間:2012年09月24日 09:2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焦點觀察

  倘若將景區視作商品,依照市場的思維,當然不可能奢望熱門景區降價,只有明確其公共資源的屬性,才能理直氣壯地倒逼其讓利降價

  近日,發改委宣佈首批80家景區門票于黃金周前降價,平均降幅37%,其中13個遊覽參觀點實行免費。這一利好消息,讓不少計劃“十一”期間出遊的人們頗為歡喜。但業內人士指出,首批80家門票降價景點多為冷門景點。與此同時,根據已公佈的調價信息,未來數月內,有超20家知名景區門票漲價,漲幅從20%到60%不等。(9月23日《中國之聲》)

  “大假”將臨,針對景區門票的各式討論,又一次循例而至。其實既有長久的“論辯”鋪墊,此事上的是是非非,本無異議。唯一無奈的是,公眾“排斥漲價”的意見共識,卻極少可能轉變成景點自覺的降價行動。即便幾天前,“80家景區門票下調”消息曝出,也最終被證明是冷門景點“打折換促銷”的營銷伎倆。那種自省後、讓利式的“降價”,依舊未曾發生。

  當然,80家二線景區下調票價,也並非全無價值:那些本地的、短線出行的市民,多多少少會因此獲益。但根本上,黃金週游客流的主要部分,即眾多的跨區域、長線出行的遊客,幾乎與此輪“降價潮”,毫無利益關聯。畢竟眾所週知,國人旅行的特點,仍多是從大流、驅熱點——每到一地,必駕臨地標、代表式景點,拍照怡情、購物留念……

  冷門景點降價意義寥寥,一方面由於它們的資源品質、遊賞價值確實有限;另一方面,也因為國人內心,仍深深信仰“不到XX,便不算來過某地”的“簽到”邏輯——寧願人山人海中掙扎前行,也無意經歷小眾、個性化的旅行體驗。在此語境下,只會鑄成著名景點高燒不退,二線景點乏人問津的現狀。凡此格局,已非價格杠桿可以改變和逆轉。

  “到地標簽到”的文化心理,以及僵硬單一的休假模式,註定了民眾出遊選擇有限,也根本上導致了景區票價居高。價格取決於需求,當一再提價後,“名山勝跡”依舊人滿為患,有何理由不繼續漲?誠如有觀點指出,“實現景區經濟價值,不在於收門票,而在於吸引遊客拉動消費。”只是,對景區而言,收門票難道不是更直接最省事最低成本的創收門路?事實上,除了輿論非議,就生存處境來説,它們沒有任何升級盈利模式的壓力。

  你不可能要求一群平庸的逐利者追求卓越。一心盯著短期利益的景區運營方,又怎會有綜合經營、放眼長遠的覺悟與能力呢?如今,80家二線景點下調門票,所參照的仍不外乎是,最生硬的“價格撬動需求”理論。這也昭示著,唯有“混得不好”,才會被迫降價。可惜,賺得盆滿缽滿的“熱點”,是萬萬不會有此窘境的!民眾對著名景點的追捧,恰是它們敢於“飆高價”的底氣所在。

  倘若將景區視作商品,依照市場的思維,奢望熱門景區降價,當然是不可能的。但問題在於,“景區”並非“純”商品。就産權歸屬來説,多數“景區”乃全民所屬。圈墻售票,將景觀屬地化,正義性何在?在景區票價之辯中,兩個前提不該模糊:其一,國民有接觸國之自然、人文資源的權利,簡化説來也即,低成本旅行權;另一方面,作為公共資源的景區,其收益除必要留存,理當交還全民共享。

  所以,關於景區門票的爭吵,與其説是市場內供求雙方的博弈,不若視作民眾在地方治理者面前的權利重審。

熱詞:

  • 景區門票
  • 降價潮
  • 屬性
  • 熱點
  • 大假
  • New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