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郭田勇:勵精圖治 十年金融改革

發佈時間:2012年09月13日 09: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回望十六大以來的十年進程,中國金融改革力挽狂瀾,推動了經濟發展的巨大跨越。數十年勵精圖治,飽含幾多艱辛,滿載無數輝煌。金融業對外開放程度全面提升、多層次金融市場逐步形成、金融機構體系不斷完善、資産價格形成機制漸進市場化、金融監管與調控框架日益成熟。

  金融改革是我國金融對外開放的助推器和加速器,在“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方針指引下,十年來我國金融業的對外開放程度得到全面提升。一方面,在華外資銀行的營業機構數與資産規模實現了突飛猛進的增長;另一方面,中資銀行順勢而為,隨著中國經濟更加主動地融入全球體系,穩步推進海外佈局,提升跨境金融服務能力。通過主動實施QDII、QFII、RQFII制度,以及有效發揮香港離岸金融市場的作用,我國境內證券市場逐步實現對外開放,不僅直接拓寬了人民幣境外投資渠道,也間接推動了人民幣資本項目可自由兌換。

  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入與金融市場的持續創新,當前我國已初步建立起交易場所梯次化、交易産品多樣化、交易機制多元化,涵蓋貨幣市場、資本市場、産權市場、外匯市場、黃金市場等多個組成部分的金融市場體系。我國貨幣市場交易日漸活躍,債券品種創新不斷涌現,同時股票、期貨等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發展也得到了嬗變和突破。資本市場雖有跌宕起伏,然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一、二級市場協調發展的態勢不斷鞏固。

  我國的金融機構體系日益完善,已經演化為包括中央銀行、政策性銀行、銀行業金融機構、非銀行金融機構、外資金融機構等在內的多層次、多類型、分工協作、功能互補的金融機構體系。十年來,我國銀行業銳意改革,挽技術破産之狂瀾于既倒,迎市場化之涅槃于重生,初步實現資本充足、內控嚴密、運營安全的國際化轉型,為推動我國經濟結構的戰略調整做出了重大貢獻。

  金融改革的目標之一,是推進資産價格形成機制的市場化,放開對資産價格的各種管制,實現資産價格由市場力量自發決定,真正反映資産供需狀況。目前包括國債市場、金融債券市場和企業債券市場等在內的金融市場利率以及貨幣市場、外幣市場利率等均已基本實現市場定價。未來進一步擴大銀行貸款的利率浮動範圍並最終實現貸款定價的自主化、逐步推動存款利率的市場化並最終實現自由浮動,構成我國今後利率市場化的主要內容。

  經過多年的探索、改革,我國的金融監管在組織體系、法律框架、運作程序、監管手段、隊伍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尤其是次貸危機後,建立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已經成為改革的主要方向。在宏觀方面,除了運用貨幣供應量、利率等具有逆週期調節效果的傳統貨幣政策工具外,還引入了新手段,如建立逆週期的資本緩衝制度和動態損失撥備制度等。在微觀方面,則側重於加強金融監管改革,如適應性杠桿率要求、前瞻性撥備管理等,以將微觀層面的監管機制納入宏觀管理的框架中。

  在回顧改革成果的同時,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當前金融領域中依然存在眾多突出問題:金融機構經營方式仍顯粗放,公司治理能力亟待改善;金融工具的種類和層次依舊不足,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也還遠遠不夠,市場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我國金融系統的穩健性仍面臨較大挑戰,整個金融體系對風險的治理尚缺乏有效手段和措施。以上問題深刻表明,我國的金融改革仍需進一步加大力度和深度,以實現更深層次的突破。

  在當前經濟增速日趨減緩的背景下,亟須以制度的創新和變革來推動經濟的跨越式發展。路雖遠,行則必至,中國金融必將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負重前行。

熱詞:

  • 金融改革
  • 金融監管
  • 貸款定價
  • 金融工具
  • 金融體系
  • 金融體制改革
  • QDII
  • New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