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陳光文:美國大選改不了拿中國議題説事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30日 15:0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由美國總統大選歷史來看,在勢均力敵或競選進入白熱化狀態之際,針對競選對手的負面攻擊會對選民産生重要影響。今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主要焦點是美國經濟議題,但作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和美國的最大債權國——中國已經成為美國驢象兩黨轉移矛盾的“最方便手段”。無論是在野的共和黨,還是執政的民主黨,都把對華經貿高度“政治化”,都把中國歸咎為美國經濟不振和高失業率的“頭號替罪羊”。其説法也五花八門:“中國操縱匯率而導致中國對美國有‘不正當競爭優勢'”,“‘中國製造'搶走了美國人的飯碗,導致上百萬美國人失業”,“中國對美投資的大量增加危及美國經濟的獨立性甚至國家安全”等等。儘管每逢美國總統選舉,“中國議題”都難免成為論戰焦點,但是今年的選舉炒作此話題無疑比往年更有過之而無不及。

  近20年來,拿中國問題煽動選民已經是歷屆美國大選的固定曲目。從歷史上來看,美國每逢總統選舉,都要拿中國議題説事並不稀奇,參選人把中國崛起對美國的威脅當成箭靶也是常事。但早前的中國話題,大都是針對某一事或者某一歷史事件,很少有全面涉及中國方方面面的。但隨著中國的發展和崛起,中國議題正在成為美國總統競選的主流。在2000年大選前,挑戰者小布什將目標對準克林頓(當時的民主黨參選人是克林頓政府的副總統戈爾)將中國稱為“戰略夥伴”的説法,稱更願將中國稱為“戰略競爭對手”,並説要對中國採取更強硬的貿易政策。但在911事件後,兩國關係開始升溫,小布什也沒有兌現他的競選諾言。

  後來的歷次總統選舉,中國議題依然存在,但似已由從屬地位轉變成為主打議題,好像所有事都要跟中國扯上關係,所有參選人都能牽涉到中國話題。如今的共和黨候選人羅姆尼屢稱美國應該限制與中國的貿易,因為中國採取多種“掠奪性策略”從“竊取”專利到違約,從允許“冒牌蘋果店”開業到完全禁止某些産品進口或服務。他稱不能接受美國目前的貿易“投降”政策,並聲言若其入主白宮將認定中國為“操縱匯率國”,還提議設立一個“裏根經濟區”,以制裁中國。

  繼羅姆尼在5月推出廣告表明他上臺第一天就要在貿易上強硬對華後,民主黨候選人——現任總統奧巴馬在6月的競選廣告中也罕見以中國為主題反擊,指責羅姆尼過去在經營投資公司時,是將美國工作以低薪外包給中國的急先鋒,藉此強調羅姆尼在中國面前從來就沒有強硬起來過。

  美國《紐約時報》評論稱,目前美國大選已經進入“最緊張的時段”,奧巴馬和羅姆尼陣營“都撕去了小心謹慎的偽裝”。但在“德國之聲”看來,二者的區別是,奧巴馬對華政策的言行如“和風細雨”,羅姆尼的則是“暴風驟雨”。從奧巴馬和羅姆尼相互攻訐中不難看出,他們比拼的是“誰對中國更強硬”,而不是誰在中美關繫上更具戰略眼光,誰更有能力通過加強對華合作解決美國的經濟難題。這無疑搞錯了方向,暴露了美國兩黨總統候選人的戰略短視。

  由以上事例來看,美總統大選期間,各黨參選人的選戰語言中充斥著自大、狂妄、偏激之言,似乎惟有如此,方能抓住選民的眼球,轉移美國的危機視線,謀得政黨私利。至於其立場是否正當、言辭是否明智理性的思慮早被拋至九霄雲外。這些為選舉而希望得到選票的政客們不會告訴選民他們必須做出犧牲,或者局勢會很困難。他們只會指責對手造成了問題,因此中國正好適合這種選舉策略,好像唯有指責中國才能證明其執政思路是多麼正確。

  對於美國的政治家,尤其是即將面臨選舉大關的候選人而言,批評指責中國似乎是件有趣的事情,因為這能夠使得他們忽略自身的失敗——美國經濟增長出現問題不是因為美國政府失控,也不是因為美國有全世界第二高的企業稅率,一切都是中國的錯。可以確定的是,抨擊中國會轉移廣大民眾的憤怒和對國內問題的注意力。因此,美國的總統選戰對中國的無端攻擊已成為慣用伎倆,口若懸河的美國政客們怎麼也跳不出“逢大選必拿中國説事”的拙劣怪圈。

  那麼,為何美國總統選戰都要拿中國説事呢?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很多美國人認為現在中國比美國更加強大,因此一些人對此感到害怕。所以,將對手和中國聯絡起來非常有用。從總體來看,很多美國人對於美國目前的發展方向沒有信心,他們對於其他國家帶來的競爭有很強的不安全感。美國《阿拉斯加新聞報》評論説,中國在美國政治中完全取代蘇聯成為“必談的惡人”,“得力於”中央王國的經濟規模、稱霸野心以及在許多人權問題上的反美立場。法國“exprimeo.fr”網站將這歸結于中國是和美國利益糾纏最多、最容易找到話題的國家。儘管中國牌絕不是決定性的牌,但對兩黨候選人來説,打中國牌有害無益,打得好還可以加分,所以中國議題逢選必炒。

  此外,有很多原因使中國在今年成為一個主要的選舉議題。一方面,美國經濟正處於一個長期的下滑過程中,失業率長期居高不下,美國認為這與中國的不平衡貿易有關,因而民眾迫切希望有一個強勢的總統能夠挽救局面並帶領美國走出困境。另一方面,過去長期支持中美合作的美國商界,如今卻不再願意這樣做,因為他們認為中國的採取了扶持本地創新的政策和貿易行為,使得美國企業失去很多競爭機會。

  同時,很多美國人擔心中國的快速發展,將來一定會對美國構成威脅,有關中國將很快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的猜測愈演愈烈。美國人還擔心,倘若中國繼續充當美國的最大債主,就有可能很快掌控美國經濟,進而可能會搞垮美國;即使不能主導全球事務或世界經濟,中國也將成為美國的戰略對手;作為美國認為的“非民主”另類國家,中國的發展壯大必定帶來美國力量的衰弱,這將威脅美國的自由世界領袖地位等等。然而,即便有關中國將很快挑戰美國世界領導地位的説法甚囂塵上,實際情況是中國在各個方面仍遠遠落後於美國。事實終將證明,中國的增長既能造成威脅,也能帶來同樣多的好處,但前提是美國應如何從與中國的合作中獲取最大利益,這才是美國應當面對的實際。

  雖然美國總統候選人都拿中國説事,但有一個事實很少被注意:中國公司對美投資超過以往任何時候,並支持著成千上萬美國人的就業機會。英國《衛報》評論説,中國在美國投資增長突顯出,兩國關係比選戰宣傳所描繪的複雜得多。兩黨候選人互相攻訐各放“狠話”,拿中國當靶子“比賽”誰對華更強硬。其背後既有意識形態色彩,也是經濟不景氣背景下焦躁情緒與選舉政治的交叉發酵。

  而且,美國兩黨候選人打“中國牌”,其實是為了緩解國內失業大軍的不滿,轉移選民對美國經濟復蘇緩慢的不滿,撈取選票。應該看到,美國總統候選人在競選期間的反華言論,並不代表他們在當選後的政策。一旦入主白宮,出於美國國家利益的考量,當選總統最終都會緩和對華政策以應對中美關係間的複雜性。即便是一些對中國有些偏見的參選人,在當選總統之後,會加深對中國的全面了解,之後也會逐漸地調整其對華認識。同時,可以説,任何一屆美國總統,要想使得美國經濟健康順利發展,離開了與中國的互利合作將是不可能的事。因此,中美經貿摩擦不容回避,但激情過去之後仍舊是合作,畢竟如今的中美經貿合作已經發展到了互相依存的地步。

  事實上,在經歷了痛苦而又漫長的冷戰、對立、猜忌和嘗試合作過程之後,美國人已逐漸意識到,中國的強大是不容忽視的事實,與中國對抗是風險巨大或者説是得不償失的。但一味強調對抗,恐怕也並非現實選擇,而且會對中美兩國關係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和影響。但如果中美雙方之間緊密合作,則無論合作的範圍還是收益都將是十分驚人的。分析認為,雖然美國總統選戰頻頻拿中國説事,但不會在根本上動搖中美關係的基礎,這只是一種選舉現象。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日子裏,中美關係的大局穩定和中美在經貿等領域的摩擦不斷都將會互相映襯和互相影響,但無論誰當選美國新總統,中美都將是在既合作又對抗的道路上的同行者。

  正如美國國內一些學者所説的那樣,美國大選時不時地拿中國議題説事,雖然目前看來尚不至於影響中美關係的大局,但中美在經濟、軍事等多個領域的合作難免會出現波折,而這對於美國解決自身所存在的問題、讓經濟儘快步入正常的發展軌道是很不利的。從長遠看,這樣的舉動損人又不利己。不管是奧巴馬還是羅姆尼,無論誰最終贏得選舉,入主白宮後都不得不回歸現實,畢竟在許多重大問題上,美國離不開中國的合作,而且直接與中國進行對抗也並不符合美國的利益。雖然在競選期間明知説過一些不明智的話,但為了對選民有所“交待”,新總統往往在執政初期讓中美關係走段彎路也是常見的選項,但後期的理性回歸才是值得大家共同期待的。

熱詞:

  • 美國利益
  • 美國經濟
  • 中國的發展
  • 美國政府
  • New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