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李力言:掌摑暴力傷害讓座公德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26日 09:0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京華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相關新聞:

  男子不讓座被連扇5個耳光續:朋友稱其腿腳殘疾

  小夥未讓座被扇耳光調查:坐的並非照顧專座

  不讓座屬於公德範疇,存在道德瑕疵,可以進行教育説服引人向善,也不妨有些道義指責訓人向善,但絕對不能揮舞道德大棒,濫用暴力“打人向善”。

  公交車上,一些年輕人佔着“老幼病殘孕”專座不讓,承受着乘客的目光壓力,乃至無聲的道德責備,這並不少見。然而,如果一個年輕人因為坐在“照顧專座”上不動,而被連扇5個耳光以致鼻血橫流,又當如何看?日前,杭州K192公交車上發生的這一幕,引起熱議。

  這個不讓座的小夥子,讓人想起電影《搜索》中的女主人公葉藍秋。所不同的是,“白富美”葉藍秋因為不給老人讓座,遭遇了強大的輿論壓力;而瘦弱的小夥子不給抱孩子的婦女讓座,立馬就領受了赤裸裸的掌摑暴力。藝術源於生活,有的時候,生活本身比藝術的呈現更複雜,也更真實。

  就事論事,看著抱小孩的乘客,小夥子定在“照顧專座”上不動,確實不夠文明,於助人為樂、尊老愛幼的公德有虧。但事情又不是失德那麼簡單。且不論小夥子不讓座是不是有腿腳不便等隱情,關鍵是面對不讓座的不文明行為,如何文明地對待?

  道德要靠自覺,激發道德行為更需要友善溝通、相互體諒。很多時候,實現由“不讓到讓”的轉變,除了讓座者的思想變化,也需要乘務員的耐心催促、乘客的善意提醒,甚至是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事先的“謝謝”。但因為不讓座,就對人惡語相加、暴力相向,這種做法比不讓座更加不文明,更加背離公德,而且打人行為還涉嫌違法。有道是,有毒汁的種子結不出善果,事實證明,巴掌和拳頭打不出讓座的自覺,只會加強人與人之間的對立與衝突。

  由此反思,對道德世界的問題,究竟應該採取什麼樣的議事規則和行為規範?不讓座屬於公德範疇,存在道德瑕疵,可以進行教育説服引人向善,也不妨有些道義指責訓人向善,但絕對不能自以為佔據道德高地,揮舞道德大棒,濫用暴力“打人向善”。

  這種戾氣四漏的野蠻行為,其實隱藏着一個扭曲的邏輯:道德要求就是鐵定義務,打着道德旗號就有了索取的權利、“審判”別人的優勢,乃至動用“私刑”的理由。掌摑不讓座者是這樣,對讓座者不但不感謝,反而進行“本就該讓”之類的指責也是這樣。這種想法與做法,本質上是一種道德利己主義,早已與“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背道而馳,有的甚至踐踏了法律的底線,如果任其氾濫,傷害的不僅是不讓座者本人,對社會道德環境也是可怕的污染。

  公交車被視為流動的風景線。一車雖小,人情世態、世道人心都可以從中觀照。正如扶老問題一度成為社會道德的一面鏡子,近來圍繞公交車讓座發生的種種插曲,也發出了道德拷問:面對複雜的社會現實和道德選擇,如何為道德世界構建更為良性的規則?如何給道德生長提供更加文明的環境?如何對個人善行給予更加有力的支撐?

熱詞:

  • 暴力
  • 公德
  • 白富美
  • 審判
  • 打人向善
  • New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