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來論:消除“遇官則疑”才能走出社會信任陷阱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20日 17:0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央視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作者:堂吉偉德

       “我承諾‘不偷懶、不貪錢、不貪色、不整人’……”這是湖南省祁東縣人民政府縣長雷高飛在一份萬言述廉書中的幾句話。縣長公開承諾“不貪錢、不貪色”的做法經網絡披露後,立即引發了網友的熱議。法律界人士認為,官員網上“曬承諾”遭網友質疑,,折射出的是公眾對官員公信力的焦慮。(8月20日《法制日報》)

       上任承諾宣誓,可以説是現代政治的一道基本程序,基本無關職業道德和個人品行。在國外,領導人在上任第一天,要麼當手捧憲法,要麼對著聖經宣誓,信誓旦旦,沒見公眾先入為主説是作秀,或者質疑其真實性;在國內,2012年4月,四川省廣元市委組織部開始探索競爭性選拔幹部上崗承諾制度,要求先承諾再上崗。而據一些調查顯示,大多數人對於領導幹部上任推行承諾制,還是持肯定的態度。

       質疑者認為,“不偷懶、不貪錢、不貪色、不整人” 是每個公務人員必須做到的,現在倒成了官員向市民公開承諾的內容,這説明“社會有機體”出現了令人不安的問題。這樣的説法很難令人信服,我們不能因為這些承諾是基本素養和紀律的要求,而否認承諾的必要。一個社會有質疑精神是一件好事,也符合政治監督的規則,但若是超過了應有的限度,成了偏見與偏執,那麼這種心態和“社會有機體”就是有問題的。對此,筆者將其歸納為一種“信任陷阱”——無論做與不做都會面臨不被信任的結果。

       遇官則疑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和公眾心理。官員無論説什麼,幹什麼,都只能有一種結論——寧可信其假,不可信其真。最近,周克華被重慶警方擊斃後,一篇關於“死去的周克華其實是便衣警察”的貼子就到處傳播,以至於連重慶市一年一度的封山防火的做法,也被引以聯想,雖然相關部門反復解釋,但依然阻止不了這種謠言的流傳,這樣的信任環境確實令人感到憂慮。一方面,這會消弭社會公信,引起群體性的不安;另一方面,又會讓相關部門疲於應付,加大社會治理成本。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遇官則疑”很多時候是基本身份,而不是事實——只要你是官員,或者有著官員的身份,無論你做了什麼,説了什麼,都會被“有色”透視,就會被公眾先入為主的懷疑。

       必須承認,在現實中,官民之間存在著巨大的信任“鴻溝”,官員長期公信力的下降導致公眾不願意去相信官員。這種鴻溝,使得群際之間的隔離沒有縮小,愈加擴大。而這種社會癥結的存在,最終導致的是互相傷害,是彼此之間漸行漸遠,遠比縣長承諾的本身,更加可怕。

       殊知,這種習慣性的身份偏見,並不助於整個社會誠信體系的重建,也無助於消除群際間的隔閡。這樣做的結果,於人不利,于己亦無益。作為旁觀者和監督者,我們應保持基本的寬容與理智,檢點和反思自身的出發點,這比事實本身還要重要。由此而言,消除“遇官則疑”,是構建群體互信的前提,也是走出信任陷阱的關鍵。

熱詞:

  • 萬言述廉書
  • 官員公信力
  • 上任承諾
  • 信任陷阱
  • New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