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光明日報:倡導孝文化應建立廣泛社會認同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20日 10:0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節假日經常與父母共度、親自給父母做飯、每週給父母打個電話……日前,全國婦聯老齡工作協調辦等機構發佈了新版“24孝”行動標準。相關人士表示,將在北京、上海等15個城市免費發放孝心宣傳冊,宣傳“新24孝”行動標準的內涵,傳唱“新24孝”歌曲和童謠,倡導“新24孝”行動。

  “24孝”由歷代二十四個孝子的行孝故事集合而成,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魯迅先生在《二十四孝圖》一文中曾表達過對這種刻意盡孝的反感,“招我反感的便是‘詐跌'”,“無論忤逆,無論孝順,小孩子多不願意‘詐'作,聽故事也不喜歡是謠言”。

  不過,質疑歸質疑,近些年,不加甄別地冠以傳統名號的活動日見喧囂。此番“新24孝”行動標準的發佈,持事者當然可以倡言這一行動的美好願景以及對整個社會的規訓意義。只是很多時候,美好的願景未必會成為現實,而示範、引導云云,也很難真正內化為社會成員的行事準則,進而成為人們的內心律令。

  首先,孝順是人類的一種美德,理應積極倡揚,但是這種倡揚不一定要裝在“24孝”這個大筐裏。即便是打著發揚傳統、傳承文化的旗號,這種簡單“拿來”的做法都是需要斟酌的。“24孝”的故事存在著很多與現代文明相悖的腐朽做法,選擇這個“筐”作為敘事的框架,並非合適之舉。

  中國古代關於孝親的敘述汗牛充棟,發掘者完全可以有意梳理,選擇一些更易於為人所接受的內容,並融合新時代的內容。比如《論語》中的相關敘述,完全可以選擇一些,拿來矯正時下的風俗之弊。

  其次,提倡孝親、傳播孝文化,應該建立在廣泛社會認同基礎之上,不能硬性拼湊、削足適履,再冠以傳統文化的名頭。既然操持者希望擴大社會影響,為何不廣泛徵集社會各界意見,通過民意的自由表達實現互動目標?其實,徵集、討論的過程也是逐步達成社會共識的必要過程。

  目前出臺的“新24孝”文本,很多是具體做法,內涵簡單、缺乏延展性,很難承載深化孝親意識的使命。比如,“3、為父母舉辦生日宴會”,“10、經常為父母拍照”頗有些一廂情願,能否讓父母開懷很難説。而“16、為父母購買合適的保險”等條款,還容易被商業化解讀,很值得商榷。這樣量化孝心的做法,從形式到內容都有些牽強,其效果肯定會和發佈者引導大眾、闡揚孝道的初衷有相當距離。

熱詞:

  • 孝文化
  • 父母
  • 社會共識
  • 論語
  • 二十四孝圖
  • 孝親
  • 社會認同
  • New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