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喬子鯤:民族復興指數需對接公眾感受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07日 07:0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京華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對復興指標進行量化,應該沒什麼疑問。問題在於用什麼樣的要素及其內涵來參與量化。

  針對公眾質疑“2010年中國即完成62%的民族復興任務”,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就復興可否量化、何謂偉大復興、五年何以復興16%等焦點問題作出回應。這些回應,從其研究領域看有其合理性,但最終得出的結論卻與公眾感受有較大距離。

  實現民族復興,本是國人的最大共識。但如果在闡釋或研究上對復興的理解存在較大差異,如果專家認為如此這般就算復興而公眾卻不認同,顯然不利於凝聚共識。民族復興作為100多年來無數人的夢想,決不是虛無飄渺的主觀悅感,而必定有著很切實的內涵。只有在一些基本標準、要素和目標上明確共識,才有利於朝著它奮進。

  民族復興,當然不是達至歷史上萬邦來朝的漢唐盛世,也不是獨雄于當今世界。復興即是恢復興盛之態,這個興盛,究竟是沿著歷史縱軸去和自己的過去比,還是沿著當今世界的橫軸去和其他國家比?如果這些歷史和現實的參照係都不太科學,那又該如何建立自己的坐標係?

  1820年,大清國的GDP是全球的1/3。然而20年後,GDP只佔世界5%的英國即發動了鴉片戰爭。這足以表明,沒有高質量的GDP,沒有技術進步支撐的GDP,就是排到世界第一,也照樣會被宰割。同時,也表明光用GDP是無法衡量復興的。

  對復興指標進行量化,應該沒什麼疑問。問題在於用什麼樣的要素及其內涵來參與量化。專家稱,選擇了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國民素質、科技創新、資源環境、國際影響等六大指標。顯然,“民主政治”這一重要要素就缺失了。而在人們關切的社會發展、國民素質等要素中,又是靠什麼樣的內涵來支撐呢?

  事實上,在公眾的認知裏,如果經濟的質量和結構達不到科學發展的要求,還是靠“帶血的GDP”和“黑色GDP”支撐;如果社會現代化中,缺失了普遍的公平正義;如果人的現代化中,缺失了人的基本權利權益保障;如果原始創新不能成為科技創新的主流;如果資源環境被破壞了——那麼,人們是很難有民族復興的感覺與歡欣的。

  民族復興,也是全面的復興,不能有短腿、短板的。而在各要素中,有些要素是先決性的,如果這些要素成色不足,哪怕是其他要素都很優,也很難稱為復興。我們常説沒有農村的現代化、沒有人的現代化、沒有國防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道理正在於此。

  本報特約評論員 喬子鯤

熱詞:

  • 民族復興
  • GDP
  • 指數
  • 民主政治
  • 及其
  • 要素
  • 大清國
  • 偉大復興
  • New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