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8月31日,“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採訪團來到湖南省湘西花垣縣十八洞村,介紹了當地實施“精準扶貧”以來的變化。其中,村民施全友和媳婦孔銘英結婚後,借著鄉村旅遊的優勢,在家鄉辦起了農家樂,通過“脫貧脫單”,如今一家人過著幸福的生活。(9月1日紅網)
“脫貧”和“脫單”是扶貧攻堅過程中最重要的兩個問題,一個解決物質層面的溫飽,一個解決精神層面的貧瘠。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脫貧”可以實現更好地“脫單”,“脫單”也能更好地促進“脫貧”。可以説,“脫貧脫單”是扶貧攻堅的二元論。唯有解決了這兩個基本問題,才能探討自由和發展的需求,才能真正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
然而,一個需要正視的事實是,據國家衛計委統計《中國家庭發展報告2015》調查發現,在一些貧困地區,條件較差的農村男性往往成為婚姻梯度擠壓的最終承擔者,“50歲以上農村男性的未婚比例都在2%以上”。在湖南一些邊遠地區和高寒山區,確實存在一些因經濟條件太差而“打光棍”的現象,有的甚至被迫用“買賣”的方式“娶”越南新娘,以致引發諸多後續事件。貧窮和單身,成了他們生活中揮之不去的陰影,進而影響了當地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好在國家在實施“精準扶貧”時考慮了這一因素,真正把扶貧之“水”滴在貧困之“根”上。具體到地方,一些政府機構的工作隊或民間機構,也會給農村大齡青年搭建“平臺”,讓大家有交流的機會。2016年初,十八洞村曾組織相親大會,讓村裏的單身漢能有機會認識更多適齡婚配女青年。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湖南代表團審議時就非常關心大齡青年的“脫單”的問題。他問及曾經考察過的十八洞村“去年有多少人娶媳婦兒”,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長郭建群代表回答“有7個”。
當然,我們應該看到,“脫單”並非童話故事裏的“happy ending”。在奔向幸福的道路上,貧困地區的居民能夠實現“脫單”,也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未來的路既漫長又艱辛。成立了家庭,就意味著有了更多的責任和義務,也會出現更多的物質需求。因此,青壯年們還需更加勤奮和努力,找準優勢,提升技能,借著政策的春風,真正實現命運的改變。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告訴我們,人只有滿足了生理和安全的需求,才會考慮情感歸屬、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脫貧”和“脫單”是一套非常人性化的組合拳,它從人類最基本的需求出發,通過打通貧困和單身的“任通二脈”,實現生活狀況的根本改善。在扶貧新長征路上,其他地區也可以參考十八洞村的精準扶貧模式,讓越來越多的居民能夠像施全友和孔銘英一樣,過上幸福的生活。
文/豐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