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人類實現登月夢想40年的回顧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26日 05:4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編者按:原文原載于2009年07月13日7時,轉載只為參考資料。

  1969年7月20日,美國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從“阿波羅11號”飛船登月艙走出,在月球表面留下人類登月的第一個腳印,實現了人類登月夢想。

  歲月流逝……

  在慶祝登月40週年前夕,數十年來在人類探索宇宙過程中的功成辱敗、酸甜苦辣以及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再次涌現。

  相同成就 不同結局

  巴茲奧爾德林和邁克爾柯林斯1969年7月16日與阿姆斯特朗同乘“阿波羅11號”飛船離開地球,20日柯林斯留在飛船繼續繞月,奧爾德林和阿姆斯特朗同乘登月艙在月球表面登陸,而奧爾德林僅比阿姆斯特朗晚幾分鐘踏上月球。

  登月“第二人”的奧爾德林當時39歲,現已近八旬。

  奧爾德林在登月後的3年內離開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且一度染上酗酒惡習並終日抑鬱寡歡,部分原因是成為名人給他帶來巨大壓力。原是基督教信徒的他甚至因登月經歷而改變了宗教觀、人生觀和宇宙觀。

  繞月者柯林斯已鮮有人提。

  另一名登月者哈裏森施米特現年74歲,1972年12月乘坐“阿波羅17號”飛船登月。

  與奧爾德林不同,施米特覺得生活並沒有因登月而改變。

  “坦白説,登月並沒有改變我,”施米特説,“我乘坐‘阿波羅17號’飛船返回地球後,唯一不同的是,不斷有人問起我當時的經歷……但我認為,我對地球和太陽系乃至整個宇宙的看法並沒有因此改變。”

  

  同是登月者,阿姆斯特朗的名聲卻遠遠超過其他人。

  法新社説,迄今全球可知的登月者只有12人,均為美國人,其中9人健在,他們之間彼此交往甚少,只在官方場合才聚在一起。

  國際合作 見解不同

  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美國和蘇聯展開以月球探測為中心的空間科學技術競賽。如今,探索宇宙再不是美國與蘇聯之間的競爭,歐亞諸國都在努力發展各自太空計劃。

  宇宙探索究竟需要什麼?各國之間究竟該競爭還是合作?

  施米特認為,用於宇宙探索的國際合作應當在一定限度內進行。

  但奧爾德林認為,“登上另外一個星球是人類的命運,我們可以達成這一目標,但必須在正確計劃的指導下”,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獨自完成一項如此宏大的工程,只有那些曾經實施宇宙探索項目的國家將實際經驗貢獻出來,供整個人類分享,才可以實現人類夢想。

  “人類對太陽系的探索與征服是人類尋求未來生存的一條道路,一個成熟的地球社會應該採取必要措施來保證人類的生存,”奧爾德林説。

  法國航天研究員雅克阿爾努認為,人類宇宙研究若想突破近地軌道,就要加強國際合作以減少成本,“做起來比説起來難得多,但人類需要合作,而不是競爭”。

  

  宇宙探索 等待突破

  在第一次登月後人們設想,在二十一世紀初期,人類應該可以征服月球,可以到火星度蜜月,可以偵察木星的衛星。

  40年過去了,人類不得不接受的事實是:人類還在地球上轉悠。

  現階段,載人太空旅行最遠只能抵達國際空間站,也就是距地球表面約350公里的宇宙空間,而各國相繼開展的載人太空探索項目也仍舊是短暫的近地軌道繞行之旅。

  法國國家航天研究中心負責太陽系探索的天體物理學家弗朗西斯羅卡爾説:“如今人們對航天飛行‘嚴重’不感興趣,大家對飛往宇宙空間站開始厭倦……”

  法新社援引專家分析指出,三點原因致使人們對宇宙探索逐漸“疲勞”。

  最主要原因是美蘇兩極爭霸不復存在。

  上世紀60年代中期,由於擔心蘇聯主導宇宙空間,美國政府曾使用超過5%的聯邦預算資助國家航空航天局。在“阿波羅計劃”實施鼎盛時期,超過40萬人服務於這一工程。

  宇航員比爾安德斯曾乘坐“阿波羅8號”飛船實施探月計劃,就是他在飛往月球的過程中從太空拍攝到美國宇航史上最經典照片——藍色地球從月球“月平線”上升起。

  安德斯説:“我們當年飛往月球並不是為了採集月球上的岩石,而是為了擊敗‘骯髒的威脅’。”

  美國人登月後,美國公眾對探月興趣日漸衰退,國家航天航空局獲得的聯邦資金也逐年遞減。“阿波羅計劃”在1972年伴隨著“阿波羅17號”飛船的登月而告終。

  

  其次,是現階段宇宙探索“糾結”于“交叉路口”,不知該往何方發展。

  在一些科學家看來,在沒有生命跡象、也沒有水的月球建立站點眼下看來毫無意義,而登陸火星等其他星球又顯得過於危險與昂貴。美國國家航天航空局因此擱置了“土星5”的發射計劃。

  另外,宇宙探索工程也常常因“超支”或故障而以年為單位地推遲。

  登月畫面 實為電影?

  人類登月40年之際,一部分人依舊堅持認為,阿姆斯特朗乘“阿波羅11號”飛船登陸月球實際上只是國家航天航空局拍攝的一部科幻電影而已。

  懷疑者認為,國家航天航空局在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的攝影棚中大手筆地拍攝登月情景,只為把美國人的注意力從越南戰爭中轉移開來,或者因為害怕蘇聯率先搶佔宇宙空間,而美國當時又不具備與之抗衡的能力,再或者只是因為拍電影比登月來得更廉價,風險更小。

  美國前宇航員菲爾普萊特上星期在接受廣播節目採訪時説,美國航天航空局提供的登月照片存在很多疑點,其中之一是在沒有大氣層的月球,影像畫面中不可能拍攝到太空中的星星,更何況拍攝時恰好是太陽從“月平線”升起的時候。

  此外,普萊特堅持認為,登月攝像記錄顯示的那條插在月表上的美國國旗“迎風”飄揚,而月球表面沒有大氣層覆蓋,就不可能産生“風動”效果。

  2001年,美國福克斯新聞曾專門播出電視欄目《陰謀理論:我們真的登月了嗎?》但節目沒有給出結論?

熱詞:

  • 登月
  • 阿姆斯特朗
  • 宇航員
  • 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