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韓推遲簽署韓日軍情保護協定 歷史現實矛盾並存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30日 09:1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廣網北京6月30日消息(記者張加寧)據報道,昨天下午4點本來是韓日兩國簽訂《軍事情報綜合保護協定》的時間,然而就在原定簽署時間前兩分鐘,韓聯社突然報道稱韓國政府決定推遲原定的簽署日期。

  而這距離兩國宣佈決定簽署協定不過一天的時間。因此本月28日,當韓國外交通商部宣佈這一決定的同時,很多報道都用了突然這個詞。

  突然是因為兩國之間的歷史、領土問題一直存在摩擦;突然也因為這份軍事協定具有象徵意義,一旦這份協定簽署,將成為二戰結束以來兩國之間首份軍事合作協議。

  突然宣佈又臨時難産 日韓軍事協定很糾結

  用糾結這個詞形容韓日簽署這份軍事情報保護協定的心情可能再合適不過了。殖民歷史、慰安婦和領土爭端等問題使兩國在軍事合作上一向謹慎。然而面對朝鮮的所謂威脅,兩國又試圖把這些拋諸腦後、盡棄前嫌。

  日本外務大臣玄葉光一郎:考慮到目前東亞地區的安全保障環境,日韓在安全領域深化合作關係極其重要,必須加以實現,特別是情報合作,非常有必要。

  韓國政府匿名官員對韓媒體稱,朝鮮每次進行核試驗和發射遠程導彈時,韓方都會"強烈地"感覺到韓日之間直接互通秘密軍事情報的必要性,因為之前兩國都是通過第三國美國來溝通相關軍事情報。尤其是今年4月朝鮮發射遠程火箭後,韓國非常著急。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楊希雨:日韓在情報掌握方面各有優勢,日本在對朝鮮半島甚至包括對中國東北部的衛星偵查方面,包括無線電監聽方面有很大的優勢,這是韓國所沒有的。而韓國由於利用同種同族的有時在人力資源、信息這方面從它的社會動向、經濟動向、政治動向乃至這些軍事,它有它的優勢所以這兩方面日韓之間在軍事情報合作方面互有需求。

  日韓軍情保護協定簽署突生變故 韓國宣佈推遲簽字

  韓日之間歷史積怨與現實矛盾並存

  然而,韓國政府在28日突然宣佈將於第二天簽署協定的消息還是在國內引發一片質疑反對聲,韓國民眾不僅反感政府秘密運作的方式,更有不少韓國人擔心,韓日軍事協定可能會刺激朝鮮,不利於周邊環境穩定。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劉江永認為,韓日間不僅有歷史積怨,更有現實的矛盾。

  劉江永:最近韓國和朝鮮都向日方提出了嚴重的警告,認為日方在和平利用太空問題上態度顯得曖昧,引起了朝鮮半島北南雙方的嚴重的關切,因此朝鮮半島的局勢確實充滿著非常多的變數,日本和韓國未來每前進一步還要受到他們之間領土問題的影響,雙方這種歷史上的恩怨和現實的矛盾都會使他們之間的軍事合作並不可能向日美或者是美韓之間那樣緊密。

  從2008年開始,美國、韓國、日本開始三國年度軍事演習。今年的演習剛剛在韓國濟州島海域結束,這一次,日本不再只是觀察員,而是派出了真刀真槍。這樣的三國演習當然少不了美國從中做媒,不過,楊希雨認為美國的心情也是矛盾的。

  楊希雨:日韓軍事交流的加強有利於美國在美韓、美日軍事同盟中的三邊主導地位的確立,這對美國是有利的,另一方面日韓越過美國直接的情報合作協定又分別增加了日本和韓國對於美國軍事同盟協定的獨立性,減少了它的依賴性。這對美國而言其實是個雙刃劍,日韓也確實有這種考慮,就是不能把自己的情報全都依賴於美國。

  美日韓軍事集團或構成暴力多邊主義雛形

  在昨天下午舉行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外交部發言人洪磊表示,希望各方通過對話協商解決朝鮮半島問題。

  洪磊:當前朝鮮半島局勢依然複雜敏感,我們希望有關各方謹慎行事多做有利於地區和平穩定的事情。

  有分析認為,美日韓頻頻動作,除了覬覦朝鮮也在試圖牽制中國。美國是否將在東亞打造所謂的小北約?新冷戰的星星之火是否已被點燃?劉江永認為,當今世界和平的多邊主義和暴力的多邊主義同時存在,未來的走向值得密切關注。

  劉江永:未來的世界是走向和平安寧還是走向衝突戰爭,本質在於世界是和平的多邊主義佔上風,還是暴力的多邊主義佔上風。如果美日韓像美國在歐洲那樣搞北約軍事集團,甚至肆意對外使用武力,那麼這個軍事集團就可能構成未來東亞地區暴力多邊主義的雛形,這是非常值得我們關注的。

熱詞:

  • 韓日
  • 劉江永
  • 軍情
  • 多邊主義
  • 簽署
  • 歷史現實
  • 外交部發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