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英國用牛奶與植物油清洗奧林匹克公園土地消毒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20日 09:0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正在興建的倫敦奧林匹克公園。前方,“土壤洗衣機”正在清洗泥土;後方,奧運體育館“大湯碗”將竣工。

鮮綠色“土壤洗衣機”在作業

  世界上恐怕很難再找到一個地方,在幾年之內經歷如此巨大的變化。

  如今,它看上去像座未來城市:外形酷似大湯碗的體育館拔地而起,兩束紅色鋼筋纏繞上天,鑄成115米高的觀光塔。再過37天,它將向全世界敞開大門,承辦2012年倫敦奧運會。

  然而,僅僅6年前,這裡還集中著整個城市最貧窮的人口和最不堪入目的垃圾。廢棄廠房和垃圾填埋場連成一片,報廢的冷凍機壘成一座6米高的小山。

  這是全英國“最受虐待”的土地之一、倫敦的“大毒瘤”位於倫敦東部郊區的低李谷。

  為了讓它改頭換臉,幾年來,50多名來自生態、土壤、環境科學的專家齊聚一堂,把這塊地翻了個底朝天。拆掉廠房,遷走居民之後,專家們鏟起了其中80%的土壤,給它們徹徹底底洗了個澡,沖走了經年累積的有毒成分。

  現在,“大毒瘤”的全新身份是奧林匹克公園。“我前兩天剛去過,那兒實在太美了,你知道嗎?過去它簡直令人噁心。”倫敦奧運會籌建局(ODA)新聞官蓋羅伯斯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説,“我保證,那裏的土壤現在對人體絕對安全。”

  5架碩大的鮮綠色“土壤洗衣機”浩浩蕩蕩進駐這片土黃色的荒地,泥土被一批批送進“洗衣機”

  “洗澡”之前,專家們先得弄清楚土壤裏到底有哪些“污垢”。這絕不是個簡單的步驟。根據選址,奧林匹克公園佔地246公頃,足以裝下357個標準足球場。為了仔細調查,專家們在地上挖了3500多個小洞,分析每個洞中的土壤成分。

  調查結果令人大吃一驚。土壤中不僅含有汽油、焦油、重金屬,還滲進了砷、鉛、氰化物等劇毒物質,甚至還檢測出低含量的放射性物質。

  “我們原來想著,這是一塊臟地,但結果比想象的還要糟糕,它被徹底污染了。”英國環境局地理學家斯圖爾特海斯説。

  羅伯斯介紹,過去200多年裏,這片地區一直是垃圾填埋場和化工廠的避難所。泰晤士河的支流李河從這兒蜿蜒而過,沖積出低李谷,世界上最早一批工廠紛紛落戶李河兩岸。化學品和重金屬等工業廢料長久污染著這片土地,李河也一度成了工廠的“排水溝”。

  “隨著倫敦市區變得越來越文明,市區那些令人討厭、臭味難聞的工業和垃圾場也統統搬到了低李谷。”海斯説。在英國,低李谷早已臭名遠揚,體面的市民都不住在那兒,願意前來投資的企業也越來越少。

  倫敦奧運會籌建局卻相中了這片荒廢之地。“這把戲其實是想將奧運會當做契機,去創造持久的發展。”籌建局可持續設計主管傑羅姆法羅斯特説,他們有意讓這個傷痕纍纍的地區再一次煥發光彩。

  在這個老牌的工業大國,類似低李谷的地塊遍佈全國。根據倫敦環保署統計,英國有數千塊“被污染的土地”,絕大部分是開發廠礦、泄漏石油或填埋垃圾之後留下的惡果。要治理這些土地,最便捷的方法就是“直接把有毒土壤挖出來運到垃圾場填埋”。

  但在奧林匹克公園總工程師薩芬娜莎立弗看來,“在我們這個時代,這種方法完全不能接受”,因為被填埋的有毒土壤很可能引發二次污染。莎立弗想要做的,是一次徹頭徹尾的土壤清洗。

  玻璃、橡膠、報廢設備等垃圾被工人們一一揀出後,5架碩大的鮮綠色“土壤洗衣機”便浩浩蕩蕩進駐這片土黃色的荒地。泥土被一批批送進“洗衣機”,一輪“攪拌”之後,汽油、芳香烴等有機污染物便自動與土壤分離了。這之後,再用超大的“電磁鐵”吸出其中的重金屬。

  清洗之後,土壤還要被細心地抹上一層“潤膚露”。工人們將泥土堆在一張張混凝土床架上,慢慢地澆進牛奶與植物油。這些“有營養的”物質會促使細菌在泥土裏生長繁殖,加速分解污染物。

  從2006年到2009年,200萬噸有毒土壤“享受”了以上的清洗程序。如果把這些泥土灌進可口可樂罐,那足夠滿滿地裝上20億罐。這是英國有史以來最為龐大的土壤清洗項目。

  比起表層土壤的清理,深層污水的處理之路更為漫長

  “洗澡”後,土壤還要接受繁複的檢測程序。土壤治理工程師克萊爾斯達夫利説,他們要做的是“徹底防止污染物進入人體、動物或植物”。

  “你需要慢慢等待,去看看檢驗結果到底如何,有時候還要回過頭去再次清洗。但到了最後,真的令人非常興奮,土壤變得足夠乾淨,你可以把手伸進泥土裏,即使讓小孩子吃上一口,也不會有大礙。” 斯達夫利説。

  95%被鏟出的土壤被重新鋪回到工地上,剩下少數由於過度污染而不能完全清潔乾淨的,才被運到垃圾場進行填埋。為了最大程度保護人體健康,專家們特意挑選“洗得最乾淨”的泥土鋪在最上面。

  然而,黃土下潛伏的另一種危機一度讓專家們憂心忡忡。大規模的土壤調查才開始沒多久,人們就發現,垃圾與化工廠帶來的污染物不僅進入土壤,還滲進了地下水,到達40米之下的基岩。經過抽樣檢查,地下水中的污染物甚至包括可以致癌的多環芳烴。

  最讓海斯擔憂的是“旗幟”集團舊廠址附近的那一片土地。自1860年起,這家化工廠就在李河岸邊建起一座化學品倉庫,一直沿用到奧運會徵地之前。古老的倉庫被拆之後,英國環境局很快在附近的地下水中發現了可怕的氯乙烯。

  “氯乙烯是地下水中發現的最毒的物質之一,它會破壞人們的肺部以及神經系統。”水文地理學家傑森傑哈德説,氯乙烯由氯化溶劑分解而成,後者可以在水中存留數十年。

  要和這些頑固的污染物打仗,專家們只能雙管齊下。大量的地下污水被抽進一個污水處理站,流經過濾管道,去除污染物。在如今曲棍球場館附近的地下,工人們建起了一面牢固的防水墻,永久地切斷了劇毒污水的去路。

  可成績最為斐然的功臣還是一群古菌。這種特殊的微生物不僅能夠在極度惡劣的環境中生存下來,還可以“吃掉”有強烈腐蝕性的鹼性物質氨。專家們於是在地上鑽出一個個小孔,通過小孔將古菌灌到地下水中,便可以坐享其成了。

  據估算,直到2010年,被處理的污水已經達到20萬立方米。假如我們把這些水統統倒進奧運標準游泳池裏,將可以裝上滿滿80個游泳池。

  不過,比起表層土壤的清理,深層污水的處理之路更為漫長。直到今年2月,前往這個工地探訪的英國記者還發現,地下水依然源源不斷地被抽到地面,流經污水處理站後,再重新注回地下。

  與那種把有毒土壤“挖出來,填埋掉”的方法相比,這種原地清洗毒地和污水的方法似乎更費時費力。但在英國環境局主席克裏斯斯密斯的眼裏,這會帶來雙贏的局面。“你無需用大卡車搬來搬去。你不用把那些受污染的土壤運到全國各地的垃圾場填埋,相反,你可以就地將這些土壤循環再用,這辦法更合理。”

  如果一週38英鎊的稅可以讓孩子擁有美好的未來,那也值了

  眼下,低李谷一帶擁有了全新的面貌。用羅伯斯的話説,“現在的低李谷是過去幾個世紀以來最乾淨的”。就連李河也接受了徹底的清理,過去隨時可見的廢棄汽車輪胎消失了,魚兒和水鳥重新出現。

  人們迫不及待地組織遠足,到還沒正式開放的奧林匹克公園附近一探究竟。遊客們想嘗鮮,倫敦本土的市民則想看看這一片早已被人們遺棄的土地如何“升級換代”。英國媒體報道説,這種遠足對倫敦人來説“有著特殊含義”。

  然而,這個“模範工程”也沒少遭受質疑。

  人們的擔憂最開始來源於土壤裏的放射性物質。英國《衛報》發現,低李谷曾經深埋著釷和鐳等物質,埋藏的地點就在如今新建成的奧運主場館北邊250米的大地之下。

  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羅伯斯證實了這一點,但強調放射性物質“數量很少”。“上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一家生産鐘錶和儀錶的工廠留下了這些,但現在,這些物質都被徹底移走了,我們沒有發現任何殘留輻射,工作人員與社會公眾絕對安全。”羅伯斯説。

  但更多質疑聚焦于“土壤清洗項目”的大手筆開銷。據了解,英國公共財政將為此次奧運會的籌建工作投入93.25億英鎊,其中75%都用於倫敦東區的改造和振興。英國《衛報》還披露,單單為了清洗“旗幟”集團附近的地塊,英國財政就付出了超過1200萬英鎊。

  “這是一筆數額相當龐大的公款,這些錢更應該用來為奧運會購買電瓶車,安裝可再生電力設備什麼的。清洗土壤的錢應該由造成污染的人來付。”倫敦環境委員會主席達任約翰森説。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只有發生了污染事件,英國政府才會對毒地做出應急反應。但從1990年開始,新的環境保護方案要求地方當局主動評估他們管轄範圍內的地塊情況,研究哪些地塊可能引發危害,並採取措施確保公眾安全。這意味著那些造成污染的單位或土地的擁有者很可能要為清洗毒地負責。

  可到了現實之中,要落實責任困難重重。在納入倫敦奧運用地規劃之前,從來沒有企業願意為低李谷地區的污染負責。從小生活在這一帶的倫敦居民海曙裏德深明其中的道理:“要公眾付錢去清理這堆臟東西當然不公平,但如果我們讓那些企業來做這些,他們肯定什麼也不做。”

  對裏德而言,大規模“土壤清洗項目”的結果還是令他非常滿意。他不想再看到這一片骯髒的土地,還有漂浮著紫紅色物質的污水。“最後總有人要付錢的,如果我每週38英鎊的稅可以讓孩子擁有美好的未來,那也值了。”裏德説。

熱詞:

  • 奧林匹克公園
  • 土壤調查
  • 清洗程序
  • 英國財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