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美國嚴查日本“海嘯垃圾” 核輻射影響揮之不去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15日 05:3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日本福島核事故雖然過去一年多,但核輻射的影響仍揮之不去。近日,一座大型鋼筋混凝土船塢漂上美國俄勒岡州中部海岸新港附近的海灘,船塢上一塊金屬標識牌上的日文字跡清晰可辨。日本駐美國波特蘭領事館證實,牌上編號、日期和製造商等信息顯示這座“浮動船塢”來自去年遭受海嘯侵襲的日本三澤市。經檢測,船塢沒有受到核輻射污染,但生物專家在船塢上發現了一隻日本海原生海星,必須進行更為嚴格的檢驗,以判斷是否含有放射性物質。

  日本“鬼船”漂至美國海岸

  日本福島縣政府上月初公佈了最新檢查結果,在對120種海産品進行放射性物質含量檢測後發現,其中31種超過100貝克勒爾/千克的標準值。專家認為,這是海底土壤裏含有放射性元素銫沒有隨著海水擴散造成的。在含有放射性物質的海洋中,表層生物的死骸和糞便沉入海底堆積,被螃蟹等甲殼類、貝類攝食,然後又通過食物鏈連鎖反應到比目魚等海底魚類。

  然而,不僅僅在日本本土發現了這些被核輻射污染的生物,遠在浩瀚的太平洋彼岸也出現了被污染的魚類。據《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報》5月28日報道,在自日本海奔波近1萬千米回遊到美國西海岸的藍鰭金槍魚體內,研究人員發現了帶有福島核電站泄漏的銫,含量是一年前從加州海岸遊往日本的金槍魚體內含量的10倍。紐約州立大學斯托尼布魯克分校研究人員尼古拉斯費希爾表示,科學家一直以為大型魚類在海中長途遷徙,身上的放射性物質可以逐漸消失,但穿越太平洋、身長達到3米的金槍魚體內仍然保留大量放射性物質,“令人極為驚訝”。

  除此之外,近來還不斷有來自日本地震災區的物體殘骸和垃圾漂流到美國和加拿大西海岸,引起專業人士和社會各界對“大規模環境災難”的擔憂。今年3月底,一艘全長50米、原本停靠在日本青森縣八戶市的無人駕駛船隻經過7500多千米漂流,出現在加拿大西部的夏洛特皇后群島附近,隨後進入美國阿拉斯加水域。由於擔心破壞沿岸環境,美國海岸警衛隊4月初擊沉了這艘銹跡斑斑的“鬼船”。

  “海嘯垃圾”處理任務艱巨

  記者在東京街頭的超市發現,産地靠近福島的蔬菜、水果等農産品雖然價格非常便宜,但鮮有人問津。民眾寧願多花20%—50%的價錢,購買遠離福島的九州、四國等地的農産品。地震前日本民眾直接喝自來水管中的生水,核事故發生後,大家更願意花錢購買進口的純凈水燒水、做飯。

  日本原子能研究開發機構日前研發出一種可快速測量輻射量的儀器,3分鐘就可以測量25平方米。東京大學近日也研發出有效吸收溶解于水中的銫離子的布料,將用於清除土壤和水中的放射性物質。與企業不斷開發出新成果應對核輻射污染相比,政府的應對措施顯得蒼白無力。離福島核電站較近的災區雖然已經實施土壤除污作業,但由於一直找不到儲存被污染土壤的合適地點等原因,除污作業進展緩慢。在海洋除污方面,更是一籌莫展,只能加強監測。

  據估計,日本震後大約有150萬噸殘骸和垃圾在太平洋上漂浮,而目前“海嘯垃圾”對美國和加拿大西海岸的衝擊可能還只是噩夢的開始。許多專家擔心,“一場巨大的、慢慢展開的環境災難”將會到來。研究海洋垃圾問題長達20年的美國西雅圖海洋學家柯蒂斯埃貝斯邁爾預計,大規模的海嘯殘骸最早將在今年10月隨著秋季風暴抵達美國西海岸,影響從阿拉斯加州東南到加州北部的廣大地區。他提醒説,殘骸中可能帶有人類屍體,有關方面必須在9月前確定週詳的清理方案。

  海洋垃圾清理公司“阿拉斯加海灣守護者”總裁克裏斯帕裏斯特爾認為,考慮到殘骸和垃圾的重量、類型以及影響的地理範圍之大,“這是一場比西海岸曾經遭遇的任何海上漏油事故或其他環境災害更為嚴重的災難”。

  資金短缺是美國處理“海嘯垃圾”的一個大問題,也是最讓西海岸各州頭疼的事情之一。目前,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只撥付了61.8萬美元用於清理“海嘯垃圾”,而根據奧巴馬政府的預算削減計劃,該局海洋垃圾清理項目的預算將減少26%。“阿拉斯加灣守護者”公司認為,美國國會應當在未來4年中每年撥款5000萬美元,用於處理“海嘯垃圾”。

  (本報洛杉磯、東京6月14日電)

熱詞:

  • 核輻射
  • 海嘯
  • 阿拉斯加灣
  • 垃圾清理
  • 海上漏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