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林德伯格飛越大西洋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19日 18: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本文摘自:人民網,作者:佚名,原題:《奇跡——林德伯格飛越大西洋》

出發

    1927年5月20日早晨7點30分。“聖路易斯精神”號的每個油箱都已加得不能再滿了——當《航空文摘》的弗蘭克蒂奇納來問林德伯格帶五個三明治是否夠吃時,他回答説:“要是我到了巴黎,這些就足夠了;要是我去不了巴黎,那我即使帶更多也沒必要了。”為了減輕負荷,林德伯格拆去了導航設備,撕掉了筆記本上不必要的紙頁,甚至把地圖上的邊緣部分都給剪了。

    7點40分,林德伯格登上了飛機。引擎發出了怒吼,墊著輪擋的飛機開始躍躍欲試。林德伯格眼前的各個儀錶都活動起來了,可是轉速表顯示只有每分鐘1470轉,天氣的原因導致了比正常值低了30轉。

    有十分鐘的時間,林德伯格重拾過去四年中的種種飛行經歷,整理著自己的思緒:7189趟航程,1790小時10分鐘的飛行經驗,駕駛“聖路易斯精神”號三十二次,從無事故。但他也清楚眼下條件的不容樂觀。當由西向東起飛時輕微的尾風可能是十分危險的;潮濕的空氣令飛機身上出了一身“冷汗”;地平線被霧氣半遮面孔;而引擎轉速尚未達到1500轉/分;還有,“聖路易斯精神”號還從未嘗試過這麼大的載重量。

    上午7點51分,林德柏格扣緊了安全帶,在耳朵裏塞進棉花環,套上他的羊毛襯裏的頭盔,把護目鏡拉下來遮住眼睛。他朝兩個助手望了望説:“就像你們説的那樣——讓我們開始吧。”助手朝輪檔走去,林德伯格點一點頭,輪擋被拿開了,此刻,林德伯格覺得心快要跳出來了。為了向全世界報道這一時間的盛況,福克斯電影公司引進了全新的技術設備,一種被他們稱作“電影之聲”的同步錄音方式來製作它的新聞影片。引擎發出的劈啪聲越來越猛烈了,兩邊的機翼下,大夥一起用力推動斜撐著機翼的支柱。這個兩噸多重、長著翅膀的大油箱終於動起來了。飛機漸漸提速,可坐在裏面的林德伯格只能感到儀錶指針在晃動,對外界的幫助飛機升空的力量全然不能覺察。最後,這個大傢伙總算甩開了推著它的人們,把他們留在了一行泥濘的輪印裏,自己沿著跑道歪歪斜斜地跑起來。

    7點54分,飛機升空了——擦著離機場裏的一部農用車十英尺高的地方一躍而過,然後是一道本來可能會一頭栽進去的排水溝。在二十英尺的高度,他躲過了那些電話線路。人們的歡呼聲響徹了雲霄。

途中

    一個小時以後,羅斯福機場已經在一百英里以外了。進入大西洋上空時,林德伯格才“第一次真正面臨導航的問題”——將有二百五十英里的路線上無任何標記可尋,四面除了海水還是海水。在到新斯科舍之前,他根本無法確認在聖迭戈時就做出的圖表是否準確。起飛前他告訴過自己,假如因為霧氣的原因導致看不清新斯科舍,從而判斷不出自己的方位的話,他就返航回紐約;而假如他一直操縱準確,並且能夠將至此為止的錯誤都予以修正的話,他就繼續飛往下一個幫助判斷方位的地點。

    中午時分,新斯科舍出現了。當這座巨大的遍佈丘陵的島嶼在他難以確定的一刻鐘內“不知不覺地冒出來”時,他倒是稍微吃了一驚。不過,在他發覺自己原來只偏離標記點六英里,區區兩度不到時,他著實振奮了一下。接下來的四個小時裏他穿越該省。

    傍晚的最後時刻,林德柏格詫異地看到機身下方有一座冰山,很快就有了許多座——呈不規則的碎片狀。不多時,林德伯格就遇上了厚厚的霧氣,伴之而來的是夜幕。

    林德柏格跨大陸飛行的第二隊段得徹底在黑暗中進行了——頭上是沒有月色的黑沉沉的天空,下面是更黑的大海。想要掉頭,時間還有幾個小時,可就算身後有伸手可及的陸地,卻不會有白晝了。

    此後的十五個小時裏,關於“聖路易斯精神”號沒有一點消息。

等待

    在這段時間裏,理查德布萊斯給底特律的卡斯高級技術學校伊萬傑琳林德伯格發去一封電報:“查爾斯於今晨7點51分出發,一番精彩的起飛後,他感覺輕鬆且精神飽滿,他將抵達巴黎。”為了維持學校的正常秩序,林德伯格夫人請校長在學校上課時間裏不要提及她兒子的事情。像往常一樣,她在伍德沃德大道上的一家小餐館裏吃了午飯。但滿懷好意的學生、街上的路人,還有新聞記者等一大群人包圍使得她不可能不談點什麼。她的焦灼是掩飾不住的。“明天,也就是星期六,將是我的一個節日。”她説,“或許將成為我一生中最快樂的一天,或許是最悲哀的一天。星期六下午3點鐘,我將開始期盼從巴黎方面傳來的消息——就從那一刻開始。”伊萬傑琳邊説邊朝著阿什蘭大道178號那間她與兄弟同住的房子疾步走去——“我的心,我的靈魂,將一直隨著我的孩子行進在那險象叢生的旅途中。”

    紐約的人們本能地聚集到時代廣場上來,他們期待在時代廣場大廈百老匯大街一側能看到傳遞林德伯格飛行最新進程的公告牌,僅在這一天裏,《紐約時報》就收到了六百多個打聽消息的電話。美國最受歡迎的時事觀察家、幽默風趣的威爾羅傑斯于那日下午在新罕布什爾州的康科德發表了全國報業聯盟的專欄文章。“今天我們無心於談笑”他一反往常的風格寫道,“一位……瘦長而高大的,害羞而始終微笑的美國大男孩,此時正位於大西洋裏的某一處天空中,那是一個從來沒有人敢於隻身前往的險境。人們正在祈禱讓任何一個被大家信仰和崇拜的聖者來保祐他。失去他將是我們最為痛心疾首的損失。”

    那晚,有四萬名拳擊迷涌向布朗克斯的場基體育場一睹重量級拳擊明星吉姆馬洛尼和來自波士頓的對手傑克夏基之間的廝殺。從場內場外,所有的談論都是關於林德伯格的。報童們手中的不是事關那場即將開戰的二十五萬美元爭奪戰的標題新聞,他們出售著當晚的“號外”,大聲嚷嚷著“林迪”的名字。這麼個綽號能被標題作者挖出來是出於它具有廣告式的吸引力。“昨晚四萬人把林德伯格放在了首位,夏基同馬洛尼退而次之了。”《紐約時報》用沉著冷靜的筆調報道。“四萬人,無論是法國人還是美國人,他們都沒有做錯。在昨晚觀戰的人群裏最奇妙的事情是,沒有人在為誰會被擊出場外而擔心,大家全都在關心著的是:橫跨大西洋的飛行到底怎麼樣了?”

    世界焦急地用不夠及時的消息喚醒了這個週六。《紐約時報》用整整三行的大標題力不從心地報道説,林德伯格正在大西洋上空奮進著,而他最後一次被目擊,是在紐芬蘭。

熱詞:

  • 林德伯格
  • 飛越大西洋
  • 美國
  • 巴黎
  • 聖路易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