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視頻 >

[世界週刊]故事:無心人(20120408)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08日 23:0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2 5765a8d08c774066bff9486f1b0e2f35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康輝:剛才我們看到的這位母親,她所等的不只是一個簡單的來電,她苦苦等待的,是一個可以移植到兒子體內的健康肝臟。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隨著醫學的進步,“器官移植”給很多患者帶去了生的希望。但由於人體器官捐贈存在巨大的供需差距,很多人還是只能在等待中逝去。

    而醫學界,在呼籲更多合法器官捐贈的同時,也在探索另一個選項:給患者移植“人造器官”。

    世界週刊本期故事,讓我們從一個擁有“完全人造心臟”的無心人説起。

    2011年3月,55歲的克萊格劉易斯住進美國德克薩斯心臟研究所。

    由於患上極其罕見的“澱粉樣變性”病,體內産生的澱粉樣蛋白在臟器裏沉積,劉易斯的多個臟器出現衰竭,包括心臟。

    然而此時的劉易斯已經不適合活體心臟移植,因為移植後的心臟還是會被澱粉樣蛋白攻擊。最終,醫生給劉易斯的家人提出了最後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建議:移植人工心臟。

    劉易斯妻子 琳達:他渴望活著,我們也不想失去他。雖然不知道手術能延長多久的生命,但我們認為值得一試。

    徵得家屬的同意後,手術隨即開始,兩個小小的離心泵被放入劉易斯的胸腔中。

    劉易斯手術醫生 比利科恩:我們怎能有如此大的膽子,竟敢打開病人的胸腔,在他的心臟上裁了又補,但是我們別無選擇。

    這對看似結構簡單的離心泵是一個類似渦輪的裝置。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來,類似的離心泵被用來輔助心臟工作。但這一次,科恩醫生要用它來替代整個心臟。

    離心泵持續不斷地向全身泵送血液,維持劉易斯體內的血液循環。

    只是,劉易斯沒有脈搏。如果進行心電圖檢查,看到的也是一條直線。

    劉易斯妻子 琳達:我聽見(離心泵發出的)嗡嗡聲,這實在太不可思議了,他居然沒有脈搏。

    術後第二天,劉易斯從昏迷中醒來。

    三四天后,他奇跡般坐了起來,還跟家人聊天。

    劉易斯手術醫生 比利科恩:當時我非常緊張,擔心病人的術後情況,但看到離心泵每天都運轉得那麼好,我的擔心漸漸消退。

    然而,由於“澱粉樣變性”病已經嚴重侵害了劉易斯的腎臟,術後5周,劉易斯失去意識。

    依照家屬的要求,科恩關掉了人工心臟,劉易斯告別人世。

    但離心泵在五周時間內的正常運轉,給了醫生們巨大的鼓舞。

    時至今日,小巧耐用的離心泵,在臨床上仍只被用作心室輔助器,維持病人生命,直至找到可供移植的活體心臟加以替代,被稱為“移植橋梁”。

    迪克切尼,美國前副總統,患有充血性心臟衰竭。

    雖然切尼的離心泵運轉非常好,身體感覺也不錯。但就在上個月,已經71歲高齡的他還是接受了心臟移植手術。消息一齣便引來輿論熱議。

    很多人認為,在心臟供體極其不足的情況下,相比許多年輕的患者,71歲的切尼是否還有必要進行心臟移植?也有人質疑,切尼究竟是如何獲得珍貴的捐贈心臟?

    在美國,有500多萬人罹患心力衰竭,但每年只有約2000個可供移植的心臟。

    而在中國,每年約有150萬的人需要器官移植,僅有1萬人能接受移植手術,器官缺乏正是主要原因。

    面對如此器官捐贈供需比例極不平衡的現實,醫學界一直在致力於對人工器官的研製開發。

    1982年12月2日,61歲的巴尼-克拉克成為第一位植入人造心臟的人。

    那顆心臟由賈維克7號橡膠金屬製成,所以取名“賈維克7號”。

    它能模倣自然的心臟,參與血液循環,並形成有節奏的脈搏。

    然而,這樣的人造心臟有很多局限性。機件磨損快,體外龐大的壓縮機24小時發出巨大噪音,讓病人備受煎熬。

    巴尼克拉克在術後存活了112天,期間因難忍噪音,他曾多次請求醫生關閉心臟。

    相比之下,植入劉易斯胸腔內的小型離心泵顯得更為輕便實用。

    康輝:科技的進步常常會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也許正如科恩醫生所描繪的,未來某一天,心臟病不再是什麼疑難雜症,器官移植也不會像現在這樣困難。但是, 我們也忍不住要想象一下,假如有一天,人造器官真的走向市場化,人體器官可以像換機器零件一樣方便地拆卸更換,到那時,人類又將怎樣定義和評價自己呢?這或許已經不只是一個醫學問題。

熱詞:

  • 央視網
  • 視頻
  • 點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