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視頻 >

[世界週刊]視線:“南錨”重啟?(20120408)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08日 22: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2 7a3b4a4557e54a488d30b62ef8e51fdc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在剛剛的小片中,我們把視線投向了澳大利亞北端城市達爾文。儘管位置偏遠,人口不到13萬,但要説到美國和澳大利亞的關係,這卻是一個有著特殊意義的地方。

    70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以日本戰機轟炸達爾文為轉捩點,澳大利亞由依附英國保護轉為與美國結盟。

    而70年後,本週,200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員進駐達爾文,則又給美澳同盟翻開了新的一篇。

    澳大利亞廣播公司記者 庫珀:大多數澳大利亞人還在沉睡之時,一直外國軍隊抵達澳大利亞北部邊境城市達爾文,對於這些來自第二營福克斯連的官兵來説,達爾文將是他們的新家,他們也受到了東道主的歡迎。

    第二營福克斯連,隸屬於美國海軍陸戰隊第三陸戰旅,原駐夏威夷。

    對於他們為什麼要不遠萬里來到達爾文市郊區的羅伯森兵營,美國海軍當局的解釋是:訓練!

    美太平洋海軍陸戰隊司令 杜安蒂森中將:他們在這裡的訓練主要包括個人訓練,小單位訓練以及全連集體訓練,他們也會和澳大利亞國防軍舉行聯合訓練。

    4月4號,美國駐澳大利亞大使布萊奇接受澳媒體採訪時進一步解釋:

    海軍陸戰隊需要水陸兩棲作戰訓練,而海邊的達爾文正是一個理想的訓練場!

    美駐澳大利亞大使 布萊奇:海軍陸戰隊官兵都非常興奮能來到這裡,昨晚我在機場見到他們時就看到官兵們精神百倍,他們都激動地走下飛機。今天早上我看到他們,很多人都沒睡好,因為很多人還是非常興奮,像剛充上電一樣。

    不過《澳大利亞人報》略帶嘲諷地指出:要説水陸兩棲訓練條件,夏威夷其實並不比達爾文差。

    興奮得像充了電一樣的,或許是布萊奇大使本人,或許還有奧巴馬總統!

    去年11月,當美澳簽署駐軍協議時,奧巴馬的興奮已經溢於言表。

    吉拉德強調的是,美軍只是在達爾文輪番駐紮,沒有建基地。這多少有點玩概念的意味:

    一般來説,人數不多、功能單一的軍營稱為小型軍事設施;

    200人以上、佔地較大並具備獨立功能的軍營稱為主要軍事設施;

    只有1000人以上,能為陸軍師或空軍聯隊級部隊提供支援和保障的才能稱為軍事基地!

    根據美澳協議,沖繩駐軍將部分轉移至此,到2017年,達爾文駐軍人數將達2500人!

    這2500人將形成一支海軍陸空特遣部隊,並配備軍車、火炮、輕型裝甲車和飛機。

    英國《衛報》因此指出:訓練中心實質就是軍事基地,而且是美軍亞太部署重組的重要一環。

    目前,美軍在西太的軍事基地主要集中在日本和韓國。

    而同樣作為盟國,澳大利亞39個陸軍基地,18個空軍和14個海軍基地早就被美軍看中。

    《悉尼先驅晨報》透露,美軍看中的基地至少有5處,除達爾文外,還有霍爾特海軍通信站、斯德林海軍基地、拉瓦拉克陸軍基地和布拉德肖野外訓練場。

    這是連日來媒體和專家對美國向澳大利亞派兵較為一致的解讀。

    説"重啟",是因為60年來,在美國的"亞太雙錨"中,"北錨"日本始終佔據著重要的戰略位置;而"南錨"澳大利亞的作用則時輕時重、飄乎不定。

    2011年11月16號,訪問澳大利亞的奧巴馬總統與東道主總理吉拉德熱情擁抱的照片,被媒體戲稱為上演了一幕"澳洲亂世情"。

    2007年上演的同名電影,講述的故事背景恰好是美國與澳大利亞半個多世紀親密關係的起點。

    1942年,優雅的英國貴族莎拉為了保護她所繼承的土地來到澳大利亞,在穿越北澳的旅途中,與粗狂不羈的放牧人相識相戀。兩人攜手合作要將1500頭牛趕到達爾文港裝船,卻遭遇日軍剛剛開始的轟炸。

    二戰戰火燒到澳大利亞,一對英澳戀人必須面對戰爭的威脅……

    而在真實歷史中,攜手應對日本攻擊的卻並不是英國和澳大利亞。

    1942年,由於英國潰敗,澳大利亞主動充當美在南太平洋的後方基地,聯美抗日。

    同年,丟失菲律賓退守達爾文的麥克阿瑟,以此為基地發起反攻,最終奪回了對太平洋的控制權。

    正是從達爾文開始,澳大利亞確立了追隨美國的外交政策。

    歷史有時也會捉弄人。

    二戰結束後,1951年美日在舊金山簽約,昔日的敵人日本成為戰後美國遏制東方陣營的前線"北錨"。

    同一年,同樣在舊金山,"澳新美安全條約"的簽署則讓澳大利亞成為戰略後方--"南錨"。

    1950年,澳捲入朝鮮戰爭,將一個海軍分艦隊和一個空軍戰鬥機中隊交給美國指揮;

    1955年,澳為配合美國,派兵到馬亞西亞鎮壓暴動;

    1965年,澳開始捲入越南戰爭,最多時派兵達8000,付出了傷亡3000人的代價;

    海灣戰爭中,澳向美提供伊拉克發射飛毛腿導彈的早期預警情報;

    從阿富汗到伊拉克戰爭,澳大利亞都派兵參加……

    但在冷戰結束後,隨著兩極格局瓦解,"南錨"在美國全球戰略中的地位漸趨"弱化"。

    澳大利亞,這個原"西方俱樂部"成員也開始漸漸向亞太靠攏。

    1989年,在澳大利亞總理霍克的主導下,亞太經合組織啟動;

    而霍克的後任基廷則明確提出:"只有融入亞洲社會才有前途!"

    2007年陸克文執政後,第一件事便是迅速簽署前任為追隨美國而拒簽的《京都議定書》。

    這一舉動被外界看作是:"澳大利亞外交不再跟隨美國起舞"!

    追溯歷史,不難看出,澳大利亞這支冷戰時風光、冷戰後一度閒置的"南錨",如今在美國眼中又有了新的價值。

    而在重啟"南錨"的背後,則是美澳兩國對於眼下亞太戰略形勢的判斷與考量。

    科科斯群島,位於澳大利亞與斯裏蘭卡之間的印度洋海域,屬於澳海外領地。

    "全球鷹",美軍高空無人偵察機,翼展近40米,能以每小時575海裏的速度巡航30小時,其攝像頭、雷達和其他傳感器可覆蓋廣闊的海域。

    "北錨"為主、"南錨"為鋪,冷戰時期以蘇聯為假想敵的戰略部署已經不適應今天的亞太崛起。

    從達爾文到科科斯群島,再到美在印度洋上的軍事基地迪戈加西亞島,三點連成一線,正好把印度洋和太平洋戰略走廊串了起來。

    這種新的"兩洋戰略",向西看著印度洋,向東緊守西太,中間緊盯戰略咽喉馬六甲海峽。

    可以讓美國保持絕對戰略主動和霸權地位。

    而在"進攻"的同時,重啟"南錨"還蘊含著"退守"的戰略預置。

    因為與"北錨"相連的是內圈的第一島鏈,"南錨"連接的則是外圍的第二島鏈。

    過去幾十年,兩條島鏈一直是美國軍事圍堵中國的重要手段。

    而澳大利亞在積極配合美國重返亞太戰略的同時,也有自己的謀劃。

    近年來澳大利亞經濟對中國依賴逐步加大,礦産資源75%以上出口到中國。

    而經濟上的過分依賴反而讓它産生一種不安全感:2009年,澳防衛白皮書將中國稱為"威脅";隨後,澳方阻止了中鋁收購力拓公司。

    就在兩周前,3月28號,,澳大利亞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禁止華為澳大利亞公司參與投標澳大利亞全國寬帶網項目。

    在分析人士看來,美澳軍事合作的推進,彰顯了美國重返亞太的新動作:鞏固"北錨"、重啟"南錨",目光對準紛爭漸多的南海、南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區。

    但對此,美國官員的表態卻一直很低調,只説這是美澳盟友關係的正常合作。

    相比之下,澳大利亞國防部長斯蒂芬史密斯就顯得更為坦率,他説:這可以解讀為世界對我們這一地區不斷升級的關注,包括亞太地區和印度洋地區。

    而這種關注究竟會給亞洲帶來什麼?世界週刊也將繼續關注。

熱詞:

  • 央視網
  • 視頻
  • 點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