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核風暴”未吹亂伊朗人平靜生活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2日 06:3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德黑蘭自由塔氣勢恢弘。

  王如君攝

  伊瑪目廣場美不勝收。

  王如君攝

  餐館侍者熱情好客。

  王如君攝

  伊朗小姐妹活潑可愛。

  王如君攝

  三十三孔橋風姿綽約。

  王如君攝

  “美國加大制裁”、“伊朗威脅‘斷油’”、“霍爾木茲海峽:戰爭一觸即發”……在這一輪又一輪的“新聞轟炸”中,我們飛抵德黑蘭。本以為能一睹“全民皆兵備戰忙”的景象,但馬不停蹄一週後,所見所聞卻與想象的大不一樣。

  核問題

  有進有退重在博弈

  多年來,伊朗局勢一直吸引著全世界的眼球,核問題更是一個廣為關注的焦點。伊朗政府究竟要怎麼做?官員、學者怎麼説?老百姓怎麼想?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同各屆人士進行了交流,得到的答案似乎還是有點意外。

  在記者的觀察中,核問題對伊朗人來説,的確是個敏感問題。在德黑蘭東北20公里的帕迪斯科技園,兩位年輕主管大談科技園的設想、建設以及將來建成西亞第一科技園的雄心壯志,但對我們特別想知道的核科技卻只字未提。被一再追問之下,其中一位才表示,伊朗科學家從事核研究沒有什麼不對,和平利用核能對伊朗人民有利,也是對世界的貢獻。

  在與伊朗外交部下屬的國際關係研究所專家的座談中,各位專家談歷史、談文化、談交流,但一涉及核能、霍爾木茲海峽等焦點問題,大都是説一大堆的彎彎繞。

  不過,在對伊朗外交部發言人和副外長的採訪中,還是頗有收穫。尤其是副外長阿卜杜勒罕,人長得精神,説起話來也乾淨利索,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那是2月15日下午,伊朗方面宣佈在核領域取得了重大新進展,包括向德黑蘭核反應堆裝載首批國産核燃料棒以及生産並啟用新一代用於提純濃縮鈾的國産離心機。記者一行到達伊外交部接待廳門口時,那裏已有許多媒體記者把守,但阿卜杜勒罕還是單獨接見了我們這個代表團。他向我們分析了中東地區的局勢,並對“阿拉伯之春”、美國和以色列的作用進行了多方面剖析,雖説其中不無反映伊方立場的官腔,但也是説得有理有據。

  對於核能利用,他説,伊朗開發核能完全是為了和平利用,所有活動是在伊朗境內進行,符合伊朗的國家法律和國際原子能機構的規定,包括新進展在內的各項活動都是在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監督下進行的。伊方願意談判,也願意同美國談判,但不接受有先決條件的談判。多年來,伊朗參與談判一輪又一輪,但美國方面總是想高人一等,談判過程中缺乏誠意、不合邏輯,而且將核問題過度政治化,目的是擴大國際輿論影響,迫使伊朗讓步。有媒體傳言“伊朗封鎖霍爾木茲海峽像喝水一樣容易”,可阿卜杜勒罕並沒有這般輕鬆,而是説,伊朗願意保證霍爾木茲海峽的安全。對於目前火熱的敘利亞問題,阿卜杜勒罕表示,上世紀80年代兩伊戰爭期間,敘利亞是阿拉伯國家中唯一明確支持伊朗的國家。伊朗同敘利亞歷來保持戰略和友好關係。伊方支持敘利亞進行政治改革,支持敘國內各派政治對話,但譴責外部勢力干涉,更反對對敘動用武力。

  伊朗和美國及西方是否必有一戰?記者從伊朗官員和學者的口中得到的回答是:不太可能。在德黑蘭自由廣場上,記者向一名小夥子徵詢同一問題,他嘿嘿一笑説:“哪能呢,那是大人物們吵架説的。”

  有專家分析認為,目前,雖然伊朗同美國及西方國家是針尖對麥芒,但有關各方都是在博弈中出招,一時還打不起來。伊朗是西亞首屈一指的大國,人口多、地域廣、實力強,絕非伊拉克、利比亞可比;以色列雖然蠢蠢欲動,但沒有美國支持無法下手;美國很想拔掉伊朗這個“眼中釘”,可金融危機余波未息,失業率不見明顯改善,2012年又是大選年,哪顧得上啊?!

  勝利日

  革命口號響徹雲霄

  2月11日是伊朗伊斯蘭革命勝利日。參加這一節日33週年的慶典,是我們一行的重要活動之一。是日一大早,我們就從飯店出發,驅車前往位於德黑蘭西郊的自由廣場。8點多到廣場附近,看到那裏已經實行了交通管治,許多軍人、警察、民兵各就其位,以確保慶典安全進行。一輛輛大巴停在那裏,據説都是用來運送外地群眾參加慶典的。一隊隊群眾手拿小國旗或舉著標語牌,源源不斷地擁向廣場。伊朗外交部官員介紹,這樣的大型慶典,一般都有100萬到300萬人參加。

  進入廣場,要經過嚴格的安檢程序。那些身穿制服的安檢員雖説檢查起來一絲不茍,但臉上總是帶著一片燦爛,因而讓人感覺不到有多麼緊張。

  終於站到了廣場上,讓人由不住心中嘀咕:乖乖,不得了!面積5萬多平方米的廣場上,中央聳立著氣勢恢弘的自由塔,四面八方都是黑壓壓的人群。自由塔塔身總高63米,其中18米為地下層,從地表面至塔頂45米。自由塔建於1971年,塔身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外表用2500塊白色巨石包住。其風格集古波斯建築和伊斯蘭建築于一體,充分體現了伊朗建築藝術之精湛。該塔是伊朗前國王巴列維為紀念波斯帝國成立2500年所建,以前稱國王塔,1979年伊斯蘭革命勝利後改名為自由塔。它是德黑蘭的地標,也是整個伊朗的國家形象。

  每逢重大節日,德黑蘭都要在自由塔下的自由廣場上舉行盛大慶祝活動。伊斯蘭革命勝利33週年慶典,自然也會選此地進行。慶典開始了,高音喇叭裏傳來了高亢激昂的革命歌聲,巴勒斯坦哈馬斯領導人哈尼亞和伊朗總統內賈德先後作了重要演講。

  站在專門為媒體搭起的臨時看臺上,仰望自由塔像一個巨人,踏著地,撐著天;近觀四週人頭攢動,國旗、彩旗迎風飄揚,領袖畫像以及各種各樣的標語牌在不停晃動;“這一天,我們迎來了光明”、“這一天,伊斯蘭世界覺醒了”、“打倒美帝”、“打倒以色列”等口號聲、歡呼聲此起彼伏,直衝霄漢;記者深深感到,這裡是人的海洋、旗的海洋、歌的海洋,更是伊斯蘭革命的海洋……

  德黑蘭

  一座發展中的都城

  如果説自由廣場上的慶典具有濃烈的伊斯蘭革命味道,那麼德黑蘭其他地方則顯得自然得多。“德黑蘭”,波斯語意即“山腳下”。在公元9世紀時,這裡還是一個梧桐林蔭下的小村莊,公元13世紀日漸興旺,直到1788年,伊朗愷加王朝才定都於此。上世紀60年代開始,由於石油財源滾滾而來,德黑蘭得以迅猛發展,逐漸變成一座規模龐大、繁華熱鬧的大都市。如今人口超過1200萬,已經成為伊朗乃至西亞的最大城市。

  德黑蘭背靠巍峨的厄爾布爾士山脈,整個城市建在山坡上。厄爾布爾士山脈主峰海拔5671米,終年積雪不化。我們訪問德黑蘭時正值冬末,附近兩三千米高的山上依然是白雪皚皚。在山腰上鳥瞰全城,只見整座城市北高南低,兩條寬闊筆直的林蔭大道貫穿市區的南北和東西。南部城區古老建築不少,許多市場至今保留著古波斯的風貌。北部城區則為現代化建築,各種飯店、商店、寫字樓鱗次櫛比。不過,從整體來看,二三十層的高層建築不多,大多數為低層建築,色彩上多呈灰色和乳白色。記者曾去過歐洲、美洲和非洲不少城市,綜合比較,德黑蘭算不上超級發達,但也絕不是十分土氣,而是一座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中城市。

  走在德黑蘭的大街上,記者發現有三多:一是國旗多。政府機構辦公大樓外必挂國旗,不少街面上方也是國旗飄飄;二是領袖畫像多。伊朗已故精神領袖霍梅尼和現任領袖哈梅內伊的畫像隨處可見,有的建築整個外墻都是他倆的巨幅畫像,政府機構的辦公室也都有懸挂;三是標語多。在各條大街兩側低矮的墻上、高層建築外墻上、電線桿挂的橫幅上,摘自《古蘭經》的名言和歌頌伊斯蘭革命勝利的口號比比皆是。

  在德黑蘭市中心的商業區,記者看到,在一家家傳統服裝店、瓜果蔬菜店、堅果店、工藝品店,貨架上商品琳瑯滿目,應有盡有;巴寶莉、阿瑪尼、普拉達等西方名牌店也不在少數;馬路上跑著的汽車則以韓國起亞、法國標致居多。

  德黑蘭擁有許多令人神往的名勝,除自由廣場外,還有霍梅尼陵墓、巴列維國王的夏宮、國家歷史博物館、地毯博物館、文化遺産博物館、拉列公園以及首都最大的“巴扎”(集市),這些都從不同側面反映著伊朗數千年燦爛的文明。尤其是那1000多座清真寺,每到禱告時間,宣禮之聲不絕於耳,既莊嚴又肅穆,好似在向世人述説著德黑蘭這座古老文明中年輕都市的神韻。

  老百姓

  日子過得別有滋味

  在德黑蘭居住十幾年的導遊告訴記者,伊朗文明包括雅利安文明和波斯文明。在歷史上,伊朗這塊土地上曾經崛起過橫跨亞、歐、非三大洲的波斯帝國,但也遭遇過三次國家性的毀滅,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阿拉伯人、蒙古人先後吞併過伊朗。19世紀初,伊朗又遭英國、俄國的入侵,淪為半殖民地。今天的伊朗是波斯文化和伊斯蘭文化的融合體,是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國家。伊朗1979年伊斯蘭革命勝利後,霍梅尼確定基本國策:“不要東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蘭”。伊斯蘭教至高無上,無論是政治、經濟體制,還是軍事、社會運作,都是宗教領袖説了算。

  伊斯蘭特色不僅反映在國家體制上,而且還滲透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天的伊朗,禁賭、禁酒、禁色。根據宗教規定,男女授受不親。因而在中小學,男孩和女孩不能同校;坐公共汽車,男的在車前部,女的在車後部;參加遊行集會,男女分而行之;即使過安檢,也是男女有別,各行其道……

  不過,千萬不要認為伊朗是個暗無天日的國度。依記者的切身體會,當地老百姓還是過得別有滋味。在德黑蘭,大街上看不到酒吧、卡拉OK廳,但網吧、咖啡館、電影院還是不少;看不到青年男女摟抱、擁吻的現象,但牽手行走、挨肩密談的還是大有人在;伊朗沒有夜總會、舞廳和搖滾樂,但家庭聚會則是隔三差五地舉行;外國遊客雖然不能隨意對操練軍人以及敏感的軍事重地拍照,但若將鏡頭鎖定過往的行人,往往會贏得十分友善的微笑。在德黑蘭自由廣場,許多小夥子要求記者為他們拍上一張;不少婦女看到相機鏡頭掃來,要麼莞爾一笑,要麼大方地擺個姿勢,讓你拍個夠。

  伊朗人的服飾很有特點。男子愛留鬍子,愛穿西服,但不打領帶。據説,留鬍子是凸顯男子漢氣概,不打領帶則是與宗教有關。領帶有點像十字,有基督教味道,伊朗穆斯林不喜歡。女子的裝扮就更有講究了。傳統的,是一襲黑紗,從頭到腳,只露一張臉;開放的,則是穿件風衣,戴塊花頭巾,別有風韻。伊朗不少女子有雅利安人血統,白皮膚、高鼻梁、長睫毛、大眼睛、胸挺臀翹,極具美人資質。曾經在北京讀書5年的漢娜告訴記者,伊朗婦女出門是要戴頭巾,不能露胳膊的,但在家裏卻什麼都能穿,與北京女子沒什麼兩樣。伊朗婦女的社會地位也不低,她母親那一輩大多是圍著鍋臺轉,如今上過大學的女子,80%的會參加工作。

  伊朗人的飲食蠻有特色。日常主食是馕和米飯,副食則以烤魚、烤雞、烤羊肉為主,外加蔬菜沙拉和湯類。其中,馕是最主要的食品,種類樣式奇多,厚的、薄的、方的、圓的、大的、小的,數不勝數。記者在德黑蘭街頭遇到一名小店店主,手里正拿著一塊長三尺、寬一尺的烤餅,高興地同意記者給他照張相,事後還説:這馕很管用,夠他家三四天吃的。這就是伊朗人,馕照吃,頭巾照戴,可口可樂照喝,iPhone照用,美帝國主義照罵……

  看未來

  經濟發展至為關鍵

  總的來説,伊朗社會秩序井然,偷盜、搶劫現象很少發生。人民生活安之若素,吃不飽、穿不暖的家庭不多。但各種各樣的限制還是不少,比如,在記者一行下榻的飯店,護照要交飯店保管。雖説飯店也提供無線上網服務,但能聯通的網站實在有限,英國BBC、美國雅虎等英語新聞網站根本上不去。

  據信,伊朗對互聯網還是有嚴格的管制,認為不安全的網站要受到嚴格過濾。手機使用十分普遍,但短信服務也有一定限制。這樣看來,“茉莉花革命”在伊朗不大行得通。在伊朗著名古城伊斯法罕,三十三孔橋是一處絕佳名勝。夕陽西下,觀景的、休閒的、談戀愛的,都會涌到這裡。在人流不息的橋面上,一對青年男女走到記者跟前,男的悄悄地用英文説:“這裡沒有自由。”記者先是一愣,週遭人群不是很自由嘛?然後恍然大悟,他原來是表達對社會現狀的不滿。

  其實,不管國際“鬥法”如何激烈,伊朗人最關心的還是國內問題,尤其是經濟問題。據稱,今年3月伊朗將舉行新一屆議會選舉,支持宗教領袖哈梅內伊的力量掌控著全局,伊朗政治局勢不會出大的意外。不過,由於美國以制裁、禁運對伊朗不斷加壓,伊朗經濟形勢不是十分樂觀。時下,失業率持續攀高,物價不斷上漲,匯率眼見瘋漲,這是伊朗面臨的最為棘手、也最想解決的問題。歐盟對伊的制裁也將於7月1日全面執行,未來前景顯然更為不妙。但是,伊朗學者指出,在上世紀80年代最困難的時候,曾打過8年的兩伊戰爭,伊朗沒有輸;過去30年,美國制裁、禁運、封鎖不斷,伊朗沒有垮;當前的經濟形勢要比兩伊戰爭時期好得多,跨過困難的這一坎兒,伊朗沒問題。

  望東方

  希望中國挑起大梁

  在與伊朗朋友的接觸中,記者常能感到伊朗人對中國人的友好和熱情。漢娜女士説,她的兩個孩子在北京度過了美好的童年時光,如今回到了德黑蘭,經常念叨北京、北京人的好。在帕迪斯科技園,公關部主管納加法誠懇地説,中國經濟飛速發展,令世人矚目。依託大城市所建的科技園很多,而且很成功。他們借鑒了中國辦科技園的不少經驗,將把帕迪斯科技園辦成世界一流的科技園。

  在巴列維國王夏宮外面,記者一行遇到幾個十幾歲的小姑娘,得知我們是來自中國的朋友,主動上來攀談並要求給她們照幾張相,熱鬧了好一陣。臨別,其中一位還大大方方地伸手與我們同行的一位教授握手。在伊朗,男女之間只行合手禮,女子主動握手,那可是天大的情面。

  在與伊朗官員的接觸中,許多人一再表示,如今國際形勢複雜多變,美國一家獨大稱霸全球,不合理,也不公平。中國作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要起到世界性的作用。伊朗副外長阿卜杜勒罕表示,中東國家與中國歷來關係良好。伊朗認為,中國是“和平的建設者”,伊朗人民也感謝中國人民的友好和支持。如今中東形勢變幻莫測,美國及西方起了破壞性的作用。中國作為發展迅速的經濟大國,應為這一地區和平、穩定和安全作出應有的貢獻。

熱詞:

  • 哈尼亞
  • 內賈德
  • 核問題
  • 核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