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持續嚴寒或恰為全球變暖結果 北極海冰溶解所致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15日 01:3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2月2日,在塞爾維亞西南部城市烏日策,一名男子從佈滿冰柱的窗口向外張望。 新華社發

新聞背景

  這個冬季,低溫在人們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北京迎來十年來最冷元宵節。北京市氣象局發佈寒潮藍色預警,這是自2010年以來北京發出的首個寒潮預警。儘管北京的低溫遠不及歐亞地區的強寒天氣,但兩者都與北極氣壓變化有關。

  都説全球變暖了,可為何冬天還如此之冷呢?難道是全球變暖真的停止了?針對這些問題,權威氣象專家為讀者解開疑惑。

  我國今冬氣溫是近27年來次低值

  入冬以來,歐亞部分地區遭受4次寒流襲擊,持續低溫已超過20天,部分地區最低氣溫創歷史新低;嚴寒暴雪造成烏克蘭、波蘭及日本等國近400人死亡。

  我國氣溫明顯偏低。北京的低溫同屬於北半球嚴寒暴雪天氣。北京有6天日最低氣溫低於零下10℃,其中1月23日出現了入冬以來最低氣溫,零下13.3℃。

  北京和全國範圍內,在1月下旬出現最低溫。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孫軍表示,從去年12月1日至今,我國平均氣溫是-5.5℃,比常年同期偏低,但與去年同期相比還是偏高,也就是説,今年冬天不如去年冬天冷,但氣溫也是近27年來的次低值。從歷史情況來看,今冬也算是比較冷的冬天。內蒙古滿洲裏、新疆輪臺、西藏貢嘎日最低氣溫分別達-44.9℃、-25.6℃、-17.0℃,創歷史新低。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副總工程師張培群表示,這段時間歐亞地區比較明顯的嚴寒天氣呈現四大特點,一是發生的範圍廣。不光包括我國東北地區、內蒙古東部地區以及日本在內的亞洲東部地區,中歐、東歐以及中亞部分地區也發生了大範圍的嚴寒天氣。二是持續時間長。截至目前,已經持續近半個月的時間,像日本持續的時間可能會更長一些。三是創造了低溫極值。如,烏克蘭和我國的滿洲裏等地出現極端低溫。四是災害影響很大。歐洲地區死亡人數之多是近年來非常少見的。

  張培群強調,此次低溫嚴寒天氣也不是絕無僅有的,近年來基本上每年1月份都會發生一次,只不過目前這次比較強,但不如2006年強。

  北極冷空氣爆發南下是直接原因

  “歐洲強寒潮、日本暴雪和中國低溫都是相同大氣環流異常引發的極端氣候鏈。”國家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陳峪認為,近期歐亞嚴寒和暴雪主要是極地冷空氣爆發南下造成的;同時,北大西洋和地中海及西北太平洋上空的水汽輸送,與北方強盛的冷空氣匯合,為這些地區暴雪形成推波助瀾。

  陳峪解釋説,當北極濤動為正位相時,極地地區和極地外的中高緯地區氣壓場形成“南高北低”形勢,冷空氣滯留極地;相反,當北極濤動為負位相時,形成“北高南低”形勢,極地冷空氣擴散南下,給中高緯地區帶去寒冷天氣。

  1月開始,維持了長達四個月正位相的北極濤動逐漸減弱,1月20日左右迅速向負位相發展,之前一直停留在極地的冷空氣爆發南下。由於在歐洲、日本至西北大西洋一帶高空氣壓相對較低,行成兩條冷空氣南下的有利路徑,使歐洲、日本出現了罕見的寒流暴雪天氣。同時,北大西洋和地中海及西北太平洋上空的水汽輸送,與北方強盛的冷空氣匯合,也為暴雪形成推波助瀾。另外,赤道中東太平洋拉尼娜事件持續發展、東亞冬季風偏強等因素也有利於日本氣溫偏低。

  世界氣象組織2月7日發佈消息説,根據成員氣象組織提供的信息,近期歐亞大陸部分中緯度地區出現的寒冷天氣與北極地區大氣環流現象“北極濤動”的變化密切相關。近一段時間以來,北極濤動處於負位相,導致冷空氣南侵至歐亞大陸中緯度地區,而暖空氣則北上北極地區,出現“南寒北暖”局面。

  總體數據表明全球仍處於變暖狀態

  低溫嚴寒天氣的頻繁出現,人們對“全球變暖”質疑聲迭起。

  孫軍表示,全球變暖的背景下,經常會有比較極端的天氣發生,“這些極端天氣,包括極端高氣溫的高溫、熱浪,也包括極端低氣溫的寒潮、大到暴雪。氣候變化,總的趨勢是全球偏暖、氣溫偏高,但某一個時段內,會有極端冷的天氣發生”。

  張培群認為,全球變暖是以全球平均氣溫波動式上升為特徵的,存在年際(不同年份)和年代際(十年週期)的波動。全球變暖在時間上並不是均勻的,有相對的冷期,也有相對的暖期,但總體趨勢是上升的。

  資料數據顯示,近百年(1906-2005年)來,1920-1940年是一個增暖的峰值時期,上個世紀70年代至上世紀末是另一個明顯的增暖時期,而20世紀初的20年和1950-1970年是相對的冷期。

  有研究認為,1999年以後全球氣候變暖進入一個停滯期。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認為,現在得出這一結論為時尚早。而陳峪則認為,小冰期的時間尺度長達百年,其影響範圍也是全球性的,部分地區一次或連續幾次寒流的持續時間僅屬階段性的氣候波動,不能因為部分地區階段性低溫天氣就説明小冰期已經來臨。

  儘管目前歐洲正經歷嚴寒,但這次寒流天氣持續時間遠不如2009年至2010年的冬季。與此同時,冬季以來,同屬北半球的北美氣溫持續偏高,大部地區較常年同期偏高1~4℃;1月,北美平均氣溫-2.6℃,較常年同期(-5.2℃)偏高2.6℃,為近65年來的第2高值,較2006年偏高1.7℃,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連日出現反常高溫,長灘機場氣溫超過30℃,打破了最近40年的紀錄。

  從目前的監測來看,氣候仍處在變暖的狀態之下,世界氣象組織指出,2011年全球平均氣溫偏高1.0℃。觀測事實表明,全球氣候變暖的總體趨勢並沒有因部分地區某個時段出現的冷事件而發生改變。

  延伸閱讀

  今冬嚴寒正是全球升溫之果?

  歐亞大陸嚴寒災害持續,對於其中的深層原因各國氣象專家也給出了各種解釋。值得一提的是,許多專家認為今冬的嚴寒天氣可能恰恰是全球變暖帶來的結果。

  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的拉姆斯多夫表示,由於氣候變暖,北極冰蓋體積減少。極地海洋一旦缺少冰層覆蓋,其海面相對溫暖的空氣就會向寒冷的高空移動,影響極地大氣循環。這樣,極地冷空氣在高壓系統推動下,向北半球大陸地區進發,導致地區氣溫驟降。

  新加坡《聯合早報》的報道稱,有氣象專家指出北半球部分地區出現寒冬並非意味全球變冷,其成因是北極磁場震蕩導致了這些地區出現氣象顛倒的情況。專家解釋説,北極上空大氣壓力會出現2種極端變化,直接影響北半球出現暖冬或寒冬。

  歐洲科學家在英國《獨立報》上發表分析文章認為,北冰洋海冰的融解消退是造成這一反常天氣的主要原因。而該事件同時也意味著,全球氣候變暖對世界氣候的影響正在越來越明顯。

  日本氣象廳日前指出,日本及其附近從去年12月後半期開始,就受到西伯利亞高壓的影響,持續處於冬季型氣壓支配下。此外,拉尼娜現象也加劇了寒潮的嚴重程度。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日前公佈成果説,氣候變暖使北極圈內巴倫支海的海冰減少,造成攜帶暖空氣的低氣壓北移,西伯利亞高壓範圍擴大,形成強冷空氣襲擊日本。這樣説來,近日出現的嚴寒與全球變暖的趨勢並不矛盾。

 

熱詞:

  • 嚴寒
  • 全球變暖
  • 北極
  • 海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