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歐洲央行有名無實 須破解“最終貸款人”難題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09日 13: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經濟參考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在一般情況下,中央銀行都是一個經濟體的“最終貸款人”(L enderof L astR esort)。所謂“最終”,按照曾任《經濟學家》主編的英國商人沃爾特白芝浩(W alter Bagehot)在19世紀所提出的理論,即在出現金融恐慌時,貨幣當局應向出現困難但具償債能力的銀行提供無限量的流動性,但可徵收懲罰性利率。

  但在歐元區,情況卻有些特殊。歐元區由17個主權國家組成,位於法蘭克福的歐洲央行權力卻相當有限,且不是“最終貸款人”。於是,隨着歐債危機愈演愈烈,許多人就將之歸因於懦弱的歐洲央行,斥責它“有央行之名,無央行之實”。

  須知,三年前金融海嘯席捲華爾街時,作為美國央行的美聯儲就曾赤膊上陣,除了大幅降息外,更全力開動印鈔機為市場融資。至少在不少人看來,很大程度上正是美聯儲的大膽操作,方將美國經濟從懸崖邊緣拯救回來,美聯儲主席伯南克也因此榮膺2009年《時代周刊》“年度人物”。

  兩相對照,歐洲央行“作壁上觀”卻成了這次歐債危機的一道風景,金融市場很失望,“笨豬國家”很憤怒。即使在歐元區最核心的德法之間,分歧也在擴大,法新社不久前一篇報道説,圍繞着歐洲央行新角色,德法兩國開始“交鋒”(Cross Sw ords)。

  “交鋒”是意譯,更形象的説法,或許可以這樣講:在歐債鴻門宴上,法國舞劍,意在挾歐洲央行以令天下;但德國不為所動,扮演了護主的樊噲。項莊是鬥不過樊噲的,在經濟上,德國的影響力也非法國所能撼動。因此,法國總理菲永就説,他們現在面臨的主要困難,就是在讓歐洲央行承擔新角色上,如何“説服德國”。

  法國想讓歐洲央行扮演什麼新角色呢?其實也基本如市場所期望的,扮演“最終貸款人”。換言之,在當前各國政府對救援囊中羞澀的時候,歐洲央行要開動印鈔機,為各國債券提供無限量融資,即主權債務貨幣化。

  但身為歐洲領頭羊的德國態度卻很強硬:不行。德國央行行長魏德曼對此有兩點立論。一是違反規則,禍害獨立性。因為按照規定,歐洲央行不能為成員國提供財政資金,“假如它成為高負債成員國的‘最終貸款人’,這將突破規則並産生獨立性的疑問”。二是可能引發嚴重通脹,最終帶來“顯著的穩定風險”。

  德國如此保守,除了一貫的嚴謹和節儉外,一些西方人認為,其實還與德國對歷史的刻骨銘心有關:上世紀20年代,德國央行也曾積極介入危機,但全力印鈔的結果,則是通脹的惡化,經濟也陷入蕭條,最終導致納粹的崛起,德國進入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

  當然,德法在央行問題上出現分歧,還有某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利益糾葛。在當前歐洲財政不一統的情況下,歐洲央行成為“最終貸款人”,實則是擁有A A A評級的德國在讓渡信用,其他希臘、意大利等信用較差國家順便“搭車”。至於法國,其A A A評級岌岌可危,在當前危機有向法國蔓延之時,讓歐洲央行成為“最終貸款人”,對法國來説,肯定是利大於弊。

  這是微妙的國家利益博弈。因此,在很多場合,法國等國強調的是救急第一,德國更願意談的是着眼長遠。比如德國外長韋斯特韋勒就説,歐洲央行開動印鈔機,或許能帶來短期的緩解,但這將帶來可怕的後果,既會加劇通脹,又會使極其重要的“改革激勵”化為烏有“最終,我們只會剩下貶值的貨幣和更不穩定的歐元區”。

  當然,從未來發展看,歐洲央行必定會成為“最終貸款人”,但前提是歐元區的財政一統。因為如果沒有嚴格財政紀律,貿然讓歐洲央行開動印鈔機,對德國來説是一個噩夢,形同於將自己財富扔進一個無底洞。當前的爭執不下,看似是在加深危機,但危機關頭,實則也是改革最容易突破的轉捩點。在德國的堅持下,歐洲很可能加快財政一統改革,一旦德國掌控了財政紀律大權,歐洲央行成為“最終貸款人”也將水到渠成。    (劉洪)

熱詞:

  • 歐洲央行
  • 最終貸款人
  • 央行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