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東盟出口對美國依存度大降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06日 05: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美歐經濟前景低迷,對東南亞地區影響究竟有多大?作為在亞太經濟中很有活力的一個地區,東南亞國家究竟具有怎樣的抗衡力?本報記者近日就東盟國家出口市場做了調查,接受採訪的一些學者表示,亞太新興市場國家在經歷了1997年和2008年兩場金融風暴的襲擊後,“體質”今非昔比,對外貿易結構更平衡,內部經貿投資十分活躍,吸引外資數額持續增加。這些因素使亞洲新興市場國家整體抵禦風險能力更強,也在改變著東盟在亞太地區和全球的戰略地位。

  東盟秘書處上周發表報告樂觀認為,主要受出口和國內需求兩個方面的帶動,東盟經濟已整體復蘇。東盟整體商品貿易增長32.9%,總貿易額從2009年的1.54萬億美元上升到2.04萬億美元。而外國直接投資額達到758億美元,比2009年的水平增加一倍,也超過了國際金融危機之前2007年時的最高值757億美元。

  逐步減少對美國經濟的依賴,對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出口增長

  對外貿易結構的變化,使得東盟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減少對美國經濟的依存度。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競爭力研究所所長陳企業對本報記者説:“我們把中歐美日作為4個主要貿易市場,比較印度尼西亞、泰國、新加坡、菲律賓和馬來西亞這5個東盟創始國在過去30年中對這4個市場的依賴性。結果發現,東盟作為一個整體,在上世紀80年代對美國的依賴程度是中國的20倍,而在2000—2010年,已經逐步降低到了不超過5倍。”

  與10年前相比,東盟國家出口額雖大幅增加,但分佈更趨平衡,區域內部經貿往來更具活力。泰國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2000年到2010年,泰國出口市場中,美國所佔份額由21.3%減少到10.3%,歐盟由16.3%減少到11.2%。而東盟其他成員國所佔市場份額,則由19.3%增長到22.7%,中國更是從4.1%增加到11%。

  該地區另一大國印度尼西亞也有類似變化。印尼今年上半年出口比去年同期增長36.02%,達986.4億美元。而美歐目前分別只佔印尼出口市場的12%和10%,中國、印度、韓國、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東盟其他成員國,則佔70%。印尼貿易部長馮慧蘭不久前表示,得益於上述地區經濟穩定增長,印尼對未來出口年增長實現20%的目標非常樂觀。

  據菲律賓國家統計局數據,菲律賓2010年出口額達513.9億美元,較2009年增長33.7%。前五大出口市場分別為日本(15.17%)、美國(14.7%)、新加坡(14.27%)、中國大陸(11.09%)和中國香港(8.43%)。菲律賓工商總會董事長塞爾吉奧向本報記者介紹,15年前菲律賓主要出口市場還分別是美國(約佔34%)和日本(約佔32%)。

  東盟區域內貿易增速快,中日韓對東盟投資增勢強

  東盟秘書長素林不久前在接受《雅加達郵報》採訪時説,東盟區域內部貿易增速非常快,2009和2010年分別保持了24.55%和25.4%的增幅。目前東盟正在為實現30%—35%的增幅目標而努力。去年,東盟內部相互投資的總額首次超過100億美元,達到121億美元。來自東盟外部的投資也更加平衡。目前中日韓和美歐大體上分別佔20%左右,但中日韓投資的增長態勢十分強勁。

  今年3月,新加坡的亞洲美元市場“吸收”的美元資産首次超過1萬億美元,設在新加坡的各國銀行、投資公司等紛紛招兵買馬,與這些機構在美歐大肆裁員形成鮮明對照。新加坡《海峽時報》3日刊文分析認為,這主要是因為包括中國、東盟等在內的東亞地區正處於經濟擴張期。

  東盟出口市場結構的變化表明,該地區已具備一定的抵禦美歐經濟衰退的能力。美銀美林在最近有關亞洲宏觀經濟的報告中稱,包括東盟在內的亞洲經濟體雖對美國經濟放緩或衰退尚未具有完全免疫力,但該地區經濟顯然更具彈性。報告預測了美國國民經濟生産總值(GDP)增幅與東盟國家的關聯度,稱如果美國GDP增幅減少1%,新加坡的GDP增幅可能會受到-1.7%的影響,但對東盟其餘9國的影響均不會太大。比如,泰國為-0.4%,菲律賓和印尼均為-0.3%。去年東盟的經濟增長率為7.5%。

  中國成為東盟發展的積極因素,但東盟一些國家對華政策搖擺

  不少專家認為,影響東盟國家外貿結構變化的主因有三:一是區域內部經濟活力增強;二是不斷爭取和鞏固在全球生産鏈中的地位;三是受中國經濟迅速發展支撐。陳企業認為,從目前歐美經濟狀況看,如果沒有中國市場,東盟國家難以維持過去的出口量。中國的內需在提升,市場在開放,東盟國家才能將更多相對優勢産品出口到中國,中國與東盟的貿易關聯度上升的潛力仍很大。

  這些貿易投資數據也折射了東盟戰略地位的變化。印度、俄羅斯等區域外大國近期不斷加大與東盟經貿交往,東盟與美歐關係也開始發生深刻變化。分析認為,東盟對美國經濟依賴的減少,並不意味東盟成員國對美國在政治、軍事上關係的減弱。相反,恰恰是因為經濟上對中國的依存度增加,有的國家在政治和軍事上更需要得到美歐支持,以平衡中國的影響。這種心態導致了東盟一些國家的對華政策會出現搖擺現象。

  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與全球化研究所所長黃靖教授認為,中國應該對自己的和平發展戰略以及自身的優勢持有信心,以理性的態度對待東盟在戰略上的這種心態。一個經濟繁榮、政治穩定的東盟對中國的發展利遠大於弊,中國和東盟國家的經貿交流和聯絡的潛力遠遠大於其他任何一個國家,中國在東盟發展中起到的積極作用和優勢是無法取代的。

  (本報曼谷9月5日電)

責任編輯:侯永勝

熱詞:

  • 東盟國家
  • 出口市場
  • 出口增長
  • 美國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