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美澳將就竊聽事件向新聞集團提起訴訟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22日 05:1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默多克乘坐私人飛機離開英國。

  20日,傳媒大亨魯珀特默多克和妻子鄧文迪回到美國紐約家中,兩人似乎比在倫敦時輕鬆不少。

瓊尼馬布爾斯

皮爾斯摩根

  傳媒大亨魯珀特默多克20日乘坐私人飛機離開英國,結束11天英國之行。

  回頭看這次行程,先是重壓之下放棄收購英國天空電視臺,後在英國議會下院經歷“人生最謙卑一天”,默多克著實“挺受傷”。

  不過,默多克的麻煩或許遠未結束。他接下來要面對的,可能是來自大洋彼岸的更嚴厲調查。

  據新華社電 默多克新聞集團旗下新聞國際公司一名女發言人20日説,魯珀特默多克“已經離開”。她告訴法新社記者,默多克當天從倫敦北部盧頓機場乘坐私人飛機離開。據悉,默多克已經抵達位於美國紐約的家中。

  新聞國際公司下屬《世界新聞報》竊聽醜聞曝光後,默多克本月10日來到英國“滅火”。回顧這11天,這名傳媒大亨真的“挺受傷”。

  在英國的第一週裏,他在重壓之下不得不放棄收購英國天空電視臺全部股權的計劃。另外,他手下兩員悍將新聞國際公司前首席執行官麗貝卡布魯克斯和新聞集團旗下道—瓊斯公司前首席執行官萊斯欣頓在這段時間內辭職。

  隨後,他連續兩天在英國主要報紙刊登道歉公告,向竊聽事件受害者道歉。他還特別前往米莉道勒家中拜訪,表達內心沮喪。

  正是由於爆出非法竊聽道勒語音信箱的醜聞,《世界新聞報》被推上風口浪尖。

  道勒2002年遭綁架,時年13歲,失蹤半年後確認遇害。新聞集團被控指使僱員侵入道勒的手機語音信箱並刪除部分信息,使道勒一家誤以為女兒還活著。

  就在默多克離開的前一天,他前往英國議會下院出席聽證會,面對議員質詢和責難,自稱遭遇“人生最謙卑一天”。

  接下來可能面臨美、澳調查

  美國也非“避風港”

  據新華社電 一些分析師説,默多克離開英國這塊傷心地,不代表他可以躲進避風港。他接下來或許要面臨來自美國的更嚴厲檢查。

  默多克新聞集團總部設在美國紐約。先前有媒體報道,《世界新聞報》試圖付錢購買2001年“911”恐怖襲擊前一些遇難者的私人通話記錄。

  其實,一週以前,不少美國國會議員已對竊聽事件表示關注,要求美國聯邦調查局調查“911”遇難者通話記錄是否遭到竊聽。

  《紐約時報》先前報道,由於新聞集團總部落戶美國,因此,如果證實這一企業向外國官員支付報酬,或許會違反《外國腐敗行為法》。

  一些法律專家認為,美國政府可能依據相關反腐敗法律向新聞集團提起訴訟。

  另外,一些民間團體提議,就新聞集團旗下報紙竊聽醜聞在美國國會舉行聽證會。

  20日有消息稱,新聞集團如今深陷竊聽醜聞,同樣在澳大利亞引發不安。總理朱莉婭吉拉德就表示,新聞有限公司需要就竊聽醜聞一事接受質詢。

  襲擊者嘲笑議會安保

  本報訊 默多克在英國議會聽證會上接受質詢時,遭到一名男子扔剃鬚膏襲擊。日前這名襲擊者在《衛報》網站上發表文章炫耀自己的“壯舉”,嘲笑英國議會安保無能,還表示對自己的行為不後悔,僅擔心默多克不會受到公正的審判。

  這名襲擊者現年26歲,名叫喬納森梅-鮑爾斯,是一個左翼抗議組織的創始人之一。同時他還是一名喜劇演員,藝名瓊尼馬爾布斯。

  馬爾布斯在他的文章中寫道:“手持機槍的議會保安警察,竟然敵不過一個口袋裏只有剃鬚膏的人。”他還宣稱自己對默多克的攻擊是正義的,他是代表所有人進行的攻擊,他不後悔自己的行為,只是擔心默多克不會在這次竊聽事件中受到公正的審判,得到應有的懲罰。

  據悉,襲擊事件發生後,工黨已經暫停了馬爾布斯的工黨黨員身份。他被控在公共場所製造騷亂、恐慌,將於7月29日在威斯敏斯特法庭受審。

  捲入“竊聽門”

  CNN名主播

  福克斯新聞臺

  本報訊 據美國媒體7月20日報道,接替拉裏金成為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主播的英國傳媒界名人皮爾斯摩根日前被捲入了新聞集團在英國爆出的竊聽醜聞。

  在19日默多剋父子出席的英國議會聽證會上,英國議會保守黨議員路易絲門施指責默多剋父子沒有就竊聽事件調查摩根。門施宣稱,摩根在2005年出版的書《內幕:可恥十年的私密日記》中自誇曾經使用電話竊聽這種“小把戲”,報道了有關前英格蘭足球隊主教練埃裏克森的獨家新聞,因此,摩根作為《每日鏡報》的前主編應該公開自己曾進行電話竊聽的事實。

  對於這一指控,摩根憤怒地予以否認:“她的話是徹頭徹尾的謊言!我在《每日鏡報》和《世界新聞報》任職期間,從未竊聽過他人的電話、從未告訴過他人我曾經進行過電話竊聽、從未發表過任何通過竊聽得來的報道。”

  另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默多克旗下美國福克斯新聞臺的一位前資深主管披露,該臺有一個“黑色行動部”,可能對私人電話記錄進行了非法竊聽,還曾經策劃了對該臺競爭對手的反情報行動。這位前主管表示,在對記者透露此事後,他本人已經受到了威脅。

  “竊聽門”擴大調查面

  網媒“猛料”缺乏誠信

  本報訊 20日,英國首相卡梅倫發表針對竊聽醜聞的緊急聲明,要求調查所有形式的非法竊取信息的犯罪,除了手機竊聽,還包括專門侵入電子郵件賬戶的黑客行為;調查對象不再局限紙質小報,還將包含廣播公司等其他媒體。

  《世界新聞報》這家“小報”忽略媒體職業操守的背後,正是資本利益、商業運作的無形驅動,“偏廢”了報紙作為“社會公器”的職能。對出事的默多克新聞集團來説,其采編上奉行的“新聞專業主義”,實則是“新聞原教旨主義”,大大扭曲了公正、客觀、真實的新聞理念。很顯然,新聞集團正因竊聽醜聞而喪失了公信力,進而大大損害了默多克的傳媒帝國品牌。《世界新聞報》的“自殺”,對英國傳媒的職業操守提出了”嚴重警告“,正在引發民眾對西方傳媒職業道德的深刻反思。

  種種跡象表明,默多克旗下的《星期日泰晤士報》(一份屬於嚴肅類的大報)也涉嫌竊聽英國前首相布朗的私人隱私信息,這讓“大報”對“小報”的聲討多少顯得有些軟弱無力。在英國,多年來,類似非法竊聽侵犯隱私的“猛料獲取”,一直被認為是很多媒體奉行的“潛規則”,類似做法或許還已蔓延至默多克在美國的報業。可以説,20日英國首相卡梅倫的講話,可謂開啟了對西方整個媒體的“整風運動”,英美等西方國家傳媒的公信力正在被重新解讀。

  至關重要的是,在互聯網時代,對媒體的“整風運動”,顯然不應忽視氾濫于網絡的各種不端行為。7月4日美國獨立日當天,福克斯新聞臺微博的一句“奧巴馬總統死了!”引發軒然大波,被全球網友迅速傳播,整個互聯網為之“瘋狂”。事後證實,這是網絡黑客一次惡作劇。同樣,竊聽醜聞曝光後,《太陽報》網站被“黑”,黑客發佈“默多克屍體被找到”的假消息。

  網媒仍需規範

  伴隨新媒體的普及,類似網絡“猛料”會越來越氾濫。儘管網媒被稱為社會的“第五權力”,但網民或從業人員多少有些“良莠不齊”,甚至缺乏如同紙媒那樣的職業化、專業化訓練,更缺失類似紙媒幾百年沉澱下來的操作規範。所謂的“第五權力”,不過還只是一種稱謂上的美譽。

  網絡水軍、假帖、假新聞、網絡欺詐、網絡侵權等行為的肆虐,多少都表明網媒誠信缺失的現實,還引發了一系列新的網絡倫理問題,顛覆著原本相對清晰的媒體職業倫理道德。伴隨網絡技術的發展,炮製虛假新聞的手段更高明、形式更多樣,而且具有更強的隱蔽性與欺騙性;網絡中“泥沙俱下”的信息流,讓真相更加真偽難辨。在網絡時代,事實真相“還原權”最終由紙媒完成表明,網媒公信力的塑造任重道遠。

  記者觀察

  “竊聽門”難改英國政局

  據新華社電 分析人士指出,“竊聽門”事件給英國反對黨工黨領導人米利班德提供了向卡梅倫發起反擊的最好機會,而且他也充分利用了這次機會,並取得一定成效。

  莫里民意調查公司20日公佈的調查結果顯示,有52%的被調查者認為卡梅倫應對竊聽事件表現不佳,近一半的公眾認為,米利班德在此事上的表現較好。

  但一些觀察家認為,由於目前為止捲入醜聞的只有個別政府官員和警方高官,再加上英國眼下面臨著復蘇經濟、削減預算、改革醫療衛生和福利體系等更迫在眉睫的重要問題,竊聽事件還不至於影響政府的主要日程,暫時還難以改變政壇格局。

  英國著名評論員菲利普斯蒂芬指出,一旦“竊聽門”事件引起的震蕩減弱,英國的政治環境很可能恢復原狀。選民們關心他們的生活水平是否下降,而卡梅倫則需要證明他採取的緊縮政策是值得的。到下一次英國大選時,這次竊聽事件可能看起來更像是小事一樁。

  英國波普勒斯公司19日公佈的民調結果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斯蒂芬的觀點。儘管米利班德及工黨在“竊聽門”事件上大出風頭,但民調結果卻表明,如果馬上舉行大選,工黨的支持率甚至比上個月還降低了一個百分點。

  新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