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世紀大旱”席捲北半球 旱情創造歷史紀錄(圖)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11日 05: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在法國西北部,乾旱導致的缺水現象嚴重。

一些歐洲國家的河流已經乾涸。

  德國、法國、英國、美國、中國……2011年上半年,一場罕見的大旱席捲北半球多個國家和地區,人們的生活和工農業生産都受到嚴重影響。大旱過去後,部分國家又發生洪澇災害。

  這場罕見的氣候災難成因何在?人類應該如何應對類似的極端氣候災難?

  旱情創造歷史紀錄

  據新華社電 本月8日,世界氣象組織在日內瓦發表公報説,從今年1月至5月,歐洲大部分地區遭遇持續乾旱。特別是2月至5月這4個月的總降水量,相當於1951年至2000年半個世紀同期平均值的40%至80%,西歐和中歐部分地區甚至不到40%。

  許多國家的旱情創造了歷史紀錄:在瑞士,2011年是1864年以來最乾旱的10個年份之一;在法國,今年1月至4月是1975年以來最乾旱的月份;在德國,今年春季是一個世紀以來最乾旱的春季,大部分河流的水位降至世紀最低點;在英國西南部,今年3月是1953年以來最乾旱的3月。

  乾旱帶來的損失是慘重的。在歐洲中部和西部,因為降水減少加上平均氣溫升高、土壤蒸發增加,造成嚴重的季節性水資源失衡。

  世界氣象組織稱,中、西歐的農作物生長狀況遠差于平常年份;萊茵河水位降低已影響了航運;荷蘭、德國、英國等國,森林火災的危險達到最高;法國26個省宣佈限制用水。

  美國旱情同樣嚴重。今年春季以來,美國中部和西部、南部有9個州的大部分地區遭遇20年至50年一遇的“極端乾旱”,得克薩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小部分區域遭遇了50年至100年一遇、最嚴重級別的“異常乾旱”。這次持續時間很長的旱情不僅使農業減産,也加劇了森林火災的風險。

  東北亞旱情嚴重

  在東北亞,乾旱也並非個別現象。在中國,長江中下游部分地區遭遇了百年一遇的大面積乾旱。

  在朝鮮半島,朝中社説,今年以來朝鮮全境持續乾旱,降水量是1977年以來最少的,對農業生産帶來負面影響。

  氣候異常是大旱主因

  什麼因素導致了北半球如此罕見的乾旱?對此專家們普遍認為,罕見旱情的背後,是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發生的“拉尼娜現象”等異常狀況。

  世界氣象組織5月23日在日內瓦發表的公報顯示,去年年底到今年春季發生的“拉尼娜現象”,引發了世界一些地區的氣候紊亂、旱澇異常。

  “拉尼娜現象”又稱“反厄爾尼諾現象”,指太平洋中部和東部海水異常變冷,導致太平洋上空的濕潤空氣壓力偏低。“厄爾尼諾現象”則表示這部分海水異常變暖。本次“拉尼娜現象”始於去年7月中旬,今年1月達到頂點,2月開始減弱,5月才進入消退階段。

  科學家認為,從太平洋中部和東部的海水溫度變化來看,這次“拉尼娜現象”強度中等,但從海平面氣壓、風力、雲量變化等大氣條件看,這是一個世紀以來最強的“拉尼娜現象”之一。

  罕見強度的“拉尼娜現象”,往往伴隨全球性氣候異常。以美國中部和西南部為例,主要表現為氣溫高於以往、降雨減少。對於東亞地區,主要表現為大陸上空存在穩定的高氣壓帶,太平洋上空的濕潤氣流不能流向大陸帶來降雨。一旦“拉尼娜現象”減弱,太平洋海水溫度上升,其上空的濕潤空氣壓力增大,又會給大陸帶來豐沛降水,甚至造成所謂“旱澇急變”。

  對於歐洲的乾旱,世界氣象組織解釋説,今年春季西歐和中歐上空也存在一個罕見的穩定高氣壓帶,阻止了北大西洋上空的濕潤氣流給歐洲大陸帶來降雨。目前,歐洲的乾旱還沒有完全緩解。

  在更廣泛的背景下,“拉尼娜現象”和“厄爾尼諾現象”頻繁相繼發生,颶風、乾旱、洪澇等災害性天氣發生頻率增加,破壞力加劇,是全球變暖的一個重要標誌。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早已確認,20世紀中期以來全球平均氣溫的升高,很可能由人類活動導致二氧化碳排放增多所致。

  (據新華社)

  水利設施是

  “抗旱功臣”

  水庫、大壩等水利設施,在罕見乾旱中扮演什麼角色?是否如同某些人想象的那樣,推動了乾旱的形成?對此,專家們給出了清楚的答案:這次乾旱並非個別現象,而波及了歐洲、亞洲和北美洲的多個國家。水利設施不僅不是乾旱的“罪魁禍首”,相反,是減緩乾旱、洪澇等極端天氣造成災害的“功臣”。 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諾曼米勒等人就在《地球物理研究快報》上發表文章指出,三峽蓄水後,離開庫區的下沉濕潤氣流“沒有凈變化”。這意味著庫區下游的降水不會受到影響。

  持類似觀點的是美國田納西理工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副教授費薩爾侯賽因。他對新華社記者表示,水庫或大壩本身對局部氣候特別是降水的影響極其微小。

  烏克蘭敖德薩水文氣象研究所所長納塔莉亞柳博達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從理論上,水庫只能輕微影響小範圍的氣候,不會造成大部分地區的氣候異常,所以三峽水庫不可能是長江中下游地區乾旱的主要原因。

  實際上,通過合理分配水庫庫容、調節河流流量,水利設施不僅是“抗旱功臣”,在旱澇急劇變化、洪澇災害發生時也具有防洪功能。柳博達説,像三峽這樣的人工水庫不但不會造成乾旱,反而可以通過開閘放水、增加河流水量緩解旱情的危害。

  許多國家都已認識到,通過新建、改建水利設施,以及改善它們的運行,可以減緩可預見未來的極端氣候災害。以美國為例,美國內政部今年4月發表的報告指出,為應對未來西部水資源短缺,他們計劃對胡佛大壩進行改造。

責任編輯:杜卓

熱詞:

  • 拉尼娜現象
  • 旱情
  • 反厄爾尼諾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