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全球頻現天災影響農業大國生産 糧價或暴漲暴跌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09日 02: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經濟參考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聯合國糧農組織最新發表的報告指出,全球食品價格指數連續7個月上漲,今年1月全球食品價格指數達231點,創歷史新高。

  異常天氣正在成為引發糧食擔憂的一個主要因素。最近數月,全球多地頻發暴風雪、洪澇、乾旱等自然災害,嚴重影響多個農業大國糧食生産。極端天氣頻發,市場擔憂業已顯現,國際糧價大漲,資金紛紛“屯兵”農産品市場。專家指出,儘管當前資金“屯兵”農産品也是基本面的推動,並不改變市場的趨勢,但需警惕的是,資金也可能推動價格的暴漲暴跌,從而對農産品價格進一步上漲形成“推力”。

  莫慌!此次主力仍然在假摔? 套牢的股票很可能有救了! 3月股市很可能發生巨變? 拉鋸戰背後暗藏的資金動向!

  異常天氣繃緊農産品市場神經

  荷蘭合作銀行的分析師在年度展望中指出,由於很多農産品的基本面失衡,全球農産品庫存在2010年已接近歷史最低水平,儘管目前玉米、大豆以及小麥看起來供應仍充足,但隨著新興市場需求的增長,在2011年,農業主産區的天氣必須足夠理想,才能幫助市場重新補充庫存,阻止糧價飆升到前期的高點。

  然而進入2011年,異常天氣並未隨著2010年遠去。1月份,南半球農業産品出口國遭遇極端天氣的襲擊,主要大豆出口國巴西和阿根廷分別遭受洪災和旱災,可謂“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在國內,北方持續乾旱依然未能迎來有效降水。去年10月以來,北方冬麥區降水持續偏少,河北、山西、江蘇、安徽、山東、河南、陜西、甘肅八省部分地區旱象露頭並持續發展。受旱地區小麥即將陸續進入返青期,需水量將明顯增加,而旱情可能迅速發展,對小麥返青生長和分蘗極為不利,將對夏糧生産構成嚴重威脅。農業部4日已啟動抗旱二級應急響應。

  在分析人士看來,異常天氣使得市場對農産品供應緊張的擔憂“雪上加霜”。荷蘭合作銀行已相繼下調了阿根廷玉米及大豆産量的預估。國泰君安分析師秦軍也認為,南美持續的災害天氣將對大豆價格形成支撐。“作為世界主要的大豆出口國,巴西、阿根廷合計出口大豆約佔全世界大豆出口額的42%,在世界大豆貿易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與此同時,儘管1月份天氣變化對國內大宗農産品生産影響甚微,但包括小麥、稻穀以及豆粕等農産品價格都回到了此前的高位。“在2010年農産品良好表現以及近期美國農業部預計全球農産品供求相對偏緊的支撐下,極端天氣從心理層面提升了人們對未來農産品的漲價預期。”秦軍説。

  資金“屯兵”農産品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糧憂”預期的持續發酵,農産品市場量價齊升。

  數據顯示,1月份鄭州商品交易所強麥期貨上漲了近5%,同時持倉量也在5個月來首次大幅增加。春節長假前,12個合約的持倉量仍較前一個月增長了4萬多手,總持倉量達到14萬手左右,與去年7月份開始強麥期貨啟動漲勢的態勢一致。當時,強麥期貨兩個月上漲了近9%,而持倉量同期則大幅增加了近15萬手。

  與此同時,包括棉花、橡膠以及白糖等眾多農産品價格也都回到了前期的高位,其中上海期貨交易所橡膠期貨在去年11月份調控持倉量減少後也連續兩個月回升,在1月份一度增持了9萬手,持倉總量超過30萬手。

  實際上,相對於國內市場的“被動”跟漲,國際市場的漲勢更為淩厲。農業部的監測數據顯示,1月10日-1月14日當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玉米最近期貨合約收盤價周平均每噸為247美元,國際食糖理事會原糖價格周平均每噸為653美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價格漲幅分別高達61%和15%。檢測品種中漲幅最大的棉花價格同比上漲則高達116%。

  來自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的數據也顯示,包括大豆、小麥等主要農産品期貨期權的基金持倉也達到歷史的高位。中糧糧油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費忠海表示,由於國際市場流動性依然寬鬆,增強了大宗商品的金融屬性,在全球天氣狀況不佳、災害頻發的背景下,作為市場風向標的商品市場基金不斷佈局處於價值洼地的農産品,形成了農産品價格上漲的基礎。

  專家指出,雖然當前資金“屯兵”農産品也是基本面的推動,並不改變市場的趨勢,但需要警惕的是,資金也可能推動價格的暴漲暴跌,從而對農産品價格進一步上漲形成“推力”。

  影響我國糧價的三因素

  在專家看來,影響糧價的三重因素不能不察。

  其一,隨著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以及國內農業生産的資本介入,成本上升已成為推動農産品漲價的重要因素。瑞銀亞洲首席經濟分析員陶冬此前在上海表示,中國目前正在走過“劉易斯拐點”,即在工業化過程中,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産業的轉移逐漸減少,勞動力需求增長速度超過勞動力供給增長的速度,需要提高工資才能保持勞動力供給得到滿足的轉捩點。“城市人工成本上升,對應的是農業人工的機會成本上漲。”

  其二,糧食增産也面臨更多不確定性。“十一五”期間,我國糧食生産連續五年增産,連續四年超過1萬億斤。但記者採訪的一些專家指出,主要增産的地區幾乎都來自北方,而北方是我國水資源相對缺乏的地區,在南方水資源豐富的地區,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速度的加快,糧食生産的比較收益銳降,包括土地以及勞動力等要素都持續流出農業。

  其三,我國居民的飲食結構亦在逐步升級,民眾對於飲食的需求逐漸從“吃得飽”轉向“吃得好”。“未來民眾將更多消費禽、蛋以及肉等,而減少對原糧的消費。”中信建投證券的研究認為,對比發達國家食品消費歷史,同時參考我國二元結構的經濟,目前我國食品消費總體上已處於普及的後期階段與升級的初級階段。

  不過,一些專家認為,農業將會持續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加上國內糧食的庫存消費比處於高位,目前國際市場上炒作的“中國因素”不會成為“中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