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伊拉克戰爭中的美國戰略之殤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24日 03:5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編者按:隨著最後一批美軍戰鬥部隊“孤獨”地撤離伊拉克,這場歷時7年零5個月,共造成4000多名美軍士兵喪生,10萬伊拉克人死亡的戰爭終於“靜悄悄”地收兵了。然而,面對一個充滿了暴力、混亂與死亡的伊拉克,撤軍是否就意味著戰爭徹底結束?伊拉克戰爭帶給我們怎樣的軍事價值與啟示?在這塊曾經的“轉型試驗田”裏,美軍又收穫了什麼?為此,《軍事週刊》邀請孫曄飛博士從戰略得失、戰術運用及部隊轉型三方面,對美國&&的伊拉克戰爭進行綜合評述,以饗讀者。

  2010年9月1日,伊拉克巴格達,美軍-伊拉克指揮權交接儀式舉行。該儀式標誌著美軍在伊拉克的作戰任務正式結束。

  8月18日,隨著最後一批美軍戰鬥部隊撤離伊拉克,美軍在伊拉克長達7年零5個月的戰鬥任務結束了。然而,這樣的撤離算不上體面,更難言“勝利”。在士兵們難得的輕鬆與期待表情的映襯下,這支曾經的“救世主”部隊離開得如此倉促、尷尬。9月1日,美國副總統拜登、國防部長蓋茨及美軍參聯會主席馬倫在巴格達,出席了指揮權交接儀式。至此,伊拉克戰爭正式畫上了句號。

  按照奧巴馬政府擬訂的撤軍路線圖,交接之後,駐伊美軍人數將降至5萬以下,並將於明年年底前完成全部撤軍任務。從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戰爭爆發到如今撤出全部戰鬥部隊,美國未能倖免地重蹈了類似越戰的覆轍,再次陷入了戰爭泥潭,並在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等方面付出了難以估量的代價。

  伊拉克戰爭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戰略失誤。由於戰爭合法性低,且缺乏道義支持,美國的國際形象和“軟實力”嚴重受損,至今難以修復

  “911”事件之後,面對世貿大樓、五角大樓遭受的恐怖襲擊,一股既恐懼又悲憤的情緒瀰漫在美國公眾心頭。在布什政府煽情的誇大危機的言論下,美國開始尋找藉口,籌劃出兵伊拉克。戰爭之前,美國先是借助強勢媒體,把薩達姆形象符號化為殘暴威脅全球的代言人,而後,又公開指責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然而直至美軍佔領伊拉克,處死薩達姆,也未發現所謂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武器核查小組在進行了耗時16個月、耗資9億美元的調查後,沒有絲毫結果。未經聯合國授權就發動戰爭,指控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的兩大罪狀——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和串通恐怖分子一直查無實據,再加上駐伊美軍虐囚、濫殺無辜等各種醜聞頻發,使美國的國際形象大打折扣。

  其後,伊拉克的民主化重建進程緩慢,伊國內持續動蕩不安,上百萬民眾流離失所。加之美國在巴以問題上長期處事不公,讓美國成為穆斯林世界的公敵。就連美國國務院也不得不承認,“美國形象”問題將是美國面臨的一個長期挑戰。

  作為美國歷史上持續時間僅次於越南戰爭的對外戰爭,伊戰不僅使美國民眾蒙受了巨大痛苦,付出了巨大代價,而且帶來了各種“後遺症”,長期困擾美國經濟、政治、社會、軍事、文化等方方面面。自伊拉克戰爭爆發之後,美國的“軟實力”一點點被削弱,金融危機的爆發更加速了這一進程。

  回想7年前,美國企圖“一箭數雕”,通過伊拉克戰爭徹底消除薩達姆政權的威脅,控制伊拉克石油,扶持親美傀儡政府,打造民主樣板,進一步加強對中東的控制。同時也可以昭示全球,表明美國有能力迅速、輕鬆地摧毀任何“拒絕按美國規則行事”的國家。

  然而事與願違,美軍在伊拉克的軍事行動久拖不決,鉅額戰爭投入深不見底,混亂局面難以控制。外界公認,伊拉克已經步越南之後塵,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大的海外包袱之一”。

  如今,美國發現了錯誤,而改正錯誤的最好方法就是離開伊拉克。美國人意識到,伊拉克早已從雞肋變成了啃不動的硬骨頭。美軍無法有效控制伊拉克的局勢,無法完全實現當年的政治、經濟目標,他們的到來也根本無法帶給伊拉克人一個繁榮、穩定、民主的社會。

  此外,美國的同盟體系也由於伊拉克戰爭而出現裂痕。經過冷戰考驗的美歐同盟在伊拉克問題上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分裂,連一向緊跟美國的英國也開始修正立場,轉而奉行相對獨立的外交政策。這也迫使奧巴馬政府積極修補美歐同盟關係,力圖扭轉前任布什政府留下的糟糕局面,重塑美國在全球的影響力。

  可以肯定的是,奧巴馬在中東政策上的大轉變,特別是美軍從伊拉克撤出,將註定成為新世紀美國戰略收縮的標誌性事件。從這一點來看,正如丘吉爾所説:“美國人總是在試盡其他辦法之後,才能指望做點正確的事情。”顯然,美國“正義化身”的國際形象,因其在全球不斷擴張軍力、進行偽善干涉而遭到嚴重打擊。

  白宮前新聞發言人麥克萊倫在其回憶錄中寫道:“歷史看來將證明,今天大多數美國人已經認識到入侵伊拉克的決定是一個嚴重的戰略失誤。包括我在內,沒有一個人能夠確切地知道幾十年後人們更為完整地明白這場戰爭的影響後怎樣看待它,我所知道的是我們只能在必要的時候才能發動戰爭,而伊拉克戰爭並不必要。”

  歷史常有驚人的相似。美國為伊拉克戰爭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這場比肩越戰的戰爭使其“硬實力”遭受重創

  2003年3月20日,美國打響了伊戰第一槍。儘管在戰爭之初攻打伊拉克的軍事行動中,美軍只有100多名士兵喪生,但此後卻頻繁遭到伊境內反美武裝襲擊,傷亡人數節節攀升。

  截至2010年8月16日,駐伊美軍士兵陣亡總數已達4415人,另有約3.2萬人在戰鬥中受傷。伴隨著久拖不決的戰爭,美國軍費水漲船高,維修和更新武器、維持軍隊日常開支、照顧傷殘退伍軍人……美國的國庫被不斷蠶食。截至8月19日,美國用於伊拉克戰爭的開支已達7423億美元,超過越南戰爭和朝鮮戰爭的費用,平均每天耗費2.75億美元,對美國經濟構成了沉重的負擔。

  數據顯示,2001年至2008年,美國軍費增加絕對數額高達1.2萬多億美元,幾乎相當於2008年秋天美國7000億美元救市資金的兩倍。與此同時,受伊拉克戰爭影響,國際原油價格一路飆升。美國國內出現新一輪經濟繁榮的假象,催生了大量的金融泡沫,美聯儲為應對通脹連續提高利率,導致貸款成本驟升,誘發次貸危機。在龐大軍費開支的重壓下,美國財政赤字達到了驚人的程度。甚至有學者指出,重創美國的金融危機,其“罪魁禍首”是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

  由於戰爭費用居高不下,布什政府不得不通過擠壓醫療保健、教育、住房和其他內政項目的經費來維持高額的軍費預算。巨大的戰爭開支加重了美國的財政負擔,加上美國政府為應對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而推出大規模刺激經濟計劃,以及稅收顯著下降等因素,2008~2009財政年度的前9個月,美國聯邦財政赤字首次超過1萬億美元。

  特別是,自2001年10月7日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以來,連續9年的戰爭嚴重限制了美軍原來許多雄心勃勃的武器研發和裝備計劃。例如新一代隱身戰鬥機F-22的採購數量大幅度被砍,新航母數量也計劃縮減,轉而開發和擴大部署瀕海戰鬥艦等應對現時威脅的裝備。就連美軍自己也承認,由於伊拉克戰爭消耗太大,現在的美軍缺乏足夠的地面部隊和“戰略儲備”,無法對可能發生的外部危機作出快速和決定性反應。

  儘管從絕對實力上説,美國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但是同9年前相比,它的相對實力已不可同日而語。

  伊拉克戰爭是冷戰後美國塑造中東外交政策和地緣政治戰略的重要事件。但事與願違,美國在中東的影響力非但沒有與日俱增,反而因此大為削弱

  中東地區是歐亞非三大洲的接合部,對妄圖統治世界的任何一個霸權而言,其戰略價值都非常重要。自古以來,這裡就一直是是非之地,古巴比倫、亞述、阿拉伯,文明更替,民族興衰,都發生在這片廣袤的沙漠和綠洲中。

  冷戰後美國全球戰略的重點是“兩洋戰略”,即在歐洲大西洋地區通過北約東擴實現美國的戰略目標;而在亞太地區則以“日美安保條約”和建立戰區導彈防禦體系來實現其戰略目標,繼續保持美國唯一超級大國的強勢地位。中東作為連接兩洋的要衝,地位舉足輕重,美國維持和加強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將該地區置於穩定的掌控之中也是意料之中。

  “911”以後,中東地區作為恐怖主義威脅的源頭首次成為美國外交政策的核心。美國的地區戰略核心在於重塑中東地區秩序,採取的方式包括:反恐戰爭、民主改造、防止核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推出宣揚西方式民主和資本主義的大中東計劃。

  然而其結果又如何呢?“民主樣板”伊拉克又得到了什麼?作為這場戰爭的主要參與者,伊拉克可以説是一個慘重的失敗者,儘管戰爭使伊拉克趕走了一個“暴虐”的統治者,但並沒有給這個國家帶來安定與和平,也沒有給這個國家帶來發展的機會。

  上世紀70年代,伊拉克曾是中東地區最強勢的國家之一,即使在兩伊戰爭期間,它的實力與地位依然不可小視。但如今,伊拉克連自己內部的安定都無法實現,經濟完全崩潰並被外來勢力控制,人民連一個正常的生存環境都無法獲得。

  據美國學者研究統計,自2003年以來,幾乎三分之一的伊拉克教授、醫生、藥劑師和工程師已逃往國外,數百名學生及教授被殺害或遭綁架,伊拉克的大學幾近癱瘓。特別是醫學界災難深重,2000多名醫生被謀殺或綁架,另有約1.2萬人已逃離該國。戰爭造成200多萬伊拉克人逃離該國,170萬人成為“國內流離失所者”。這種大規模的出走,是中東地區自1948年以色列建國造成混亂以來最大的難民危機,它不但加劇了伊拉克國內的混亂狀況,更嚴重威脅到中東地區的穩定。

  此外,無窮無盡的教派衝突,沒完沒了的汽車炸彈,使伊拉克精神病院也人滿為患,戰爭留給了伊拉克人民深深的傷痛。

  當前,兩伊平衡被破壞,伊朗少了伊拉克的羈絆,影響力大增,並深入伊拉克;而且美國對以色列的控制力下降,與中東許多國家的關係被削弱。美國與穆斯林的矛盾急劇加深,即使是溫和穆斯林國家也表示出對美國的不滿,可以説,美國在中東的影響力下降是不爭的事實。

  儘管奧巴馬政府把伊拉克目前的狀況描繪成“一片光明”,但實際上,伊拉克的未來仍然充滿了不確定性。美軍前腳剛走,伊拉克立刻暴力回潮,僅過去半個月中就密集發生了多起自殺式爆炸襲擊事件,造成數百人傷亡。

  也許,美國應該從這場戰爭中吸取一個教訓,那就是:切勿輕言戰爭。發動戰爭或許很容易,但要想獲得完美的結果,並非想象中的那麼容易。“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輕言戰事,絕不是好事情。

  “勞民傷財、得不償失”成了很多人對伊戰所下的評語。但是,美國人在這場戰爭中也並非一無所獲

  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布什政府在反恐戰爭中的“先發制人”戰略已經暴露出自裂陣營、傷筋動骨、勞民傷財三大敗筆。為此,奧巴馬一上臺,首先就摒棄了“先發制人”,在反恐戰爭中推行“柔性戰爭”。從戰略目標看,奧巴馬政府提出的軍事安全政策具有明顯的收縮意向。那麼美國人是否在這場戰爭中一無所獲呢?

  首先,建立親美政權,威懾潛在敵人。也許對於美國來説,伊拉克戰爭最大的收穫就是推翻了長期與自己作對的薩達姆政權,除掉了自己在中東地區最大的一顆眼中釘。

  美國通過伊戰,在伊拉克建立了一個親美政權,在中東地區塑造了有利於美國的地緣戰略格局。儘管這個政權現在並不穩定,但畢竟存在,加上原本就與美國關係密切的以色列和周邊一些國家,美國在中東地區的戰略地位無疑獲得了進一步鞏固。這對於其謀求並保持全球霸權,是極為關鍵的一步。

  其次,通過佔領伊拉克,掌握其石油資源。隨著上個世紀在這片沙漠中發現了石油,各發達國家不斷在該地區進行滲透、劃分勢力範圍,從二戰雅爾塔會議開始,海灣的爭奪重點除了文明、宗教外,還多了一個石油,兩伊戰爭、也門內戰、科威特戰爭,無不充斥著追逐石油利益的發達國家的身影。

  儘管美國政府並未公開宣稱石油是美軍入侵伊拉克的戰略目標,但通過對伊拉克的軍事佔領以及對伊拉克新政府的掌控,美國事實上掌握了伊拉克的“黑金”。對此,連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都在2007年説:“伊拉克戰爭基本上就是石油戰爭,每個人都清楚這一點,只是政治上不便於承認罷了,我對此感到難過。”

  此外,美國伊拉克戰爭總指揮部退役將領約翰阿比扎伊德也曾説:“伊拉克戰爭當然是為了石油。”這也是為什麼,有許多人認為,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一個重要目的是意在控制伊拉克和中東的石油。而阿富汗戰爭的目的則在於戰略資源和戰略利益。

  第三,從長期來看,美國對於自身的民主制度仍抱有信心,推廣該制度的使命感仍未發生變化。當然,民主制度的建立必然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民主制度在伊拉克能否生根發芽乃至輻射中東地區還有待觀察。

  一段時間以來,我們不時會聽到“戰爭即將結束”或“戰爭已經結束”這樣的聲音。事實上,戰爭並未因這些聲音而結束。從目前情況看,奧巴馬政府的撤軍行動給美國留下了很大的迴旋餘地。留守在伊拉克的美軍部隊仍有5萬之眾,有些只是改個名字,不叫作戰部隊了,但是人員和裝備以及主要的軍事基地並沒有發生變化。如果未來戰略利益需要的話,美軍完全可以像過去一樣執行在伊拉克的戰鬥任務。

  對此,駐伊拉克的最高軍事指揮官也表示過,如果形勢需要,不排除美國再重新派出作戰部隊的可能。

  所以,現在説真正意義上的戰爭結束也許還為時尚早,但它的實際參與者已經發生了顯著變化。如果這場戰爭繼續持續下去,我們只能説,這又會是一場新的戰爭了。不過就戰爭本身而言,它再次告誡世人,遠離道義而訴諸武力、炫耀武力,其結局往往是黯然踏上歸途。

  (作者單位:西安陸軍指揮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