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庫 >

德國重塑國家形象的經驗與啟示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05日 15: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二戰時的法西斯劣行使德國國家形象蒙受極大損失。但是,經過數十年的不懈努力,德國不僅扭轉了惡名,還在歐盟和全世界範圍內樹立起了良好的國家形象。深入研究其成功經驗,可以為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與維護提供啟示。

  值得借鑒的經驗

  國家形象的重塑主要得益於德國長期的外宣策略、行之有效的外宣規劃、組織實施和財政保障。其中值得借鑒的經驗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對外宣工作高度重視

  德國政府高度重視以“公共外交”和對外文化、德語教學為主要內容的外宣工作。德國政府根據總體外交戰略,以文化和教育為平臺全方位開展“公共外交”,介紹德國在政治、外交、經濟、社會和文化等各領域的政策主張及發展現狀。

  德國在《德政府對外文化政策報告》中將對外文化交流和對外政治、經貿關系列為德對外政策的三大支柱,其總體目標是:通過積極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德語教學及其他“公共外交”行動,增強德國文化和教育的國際地位,改善自身的國際形象,促進歐洲一體化進程,通過價值觀對話預防衝突,為德國贏得合作夥伴,提高德國的“軟實力”。

  近年來,德國政府財政比較困難,但對外宣工作的預算投入基本保持穩定。2005年,德國在對外文化交流和德語教學方面的財政預算高達10.9億歐元,佔聯邦財政預算的0.42%。其中,一半預算(5.46億歐元)歸外交部支配,外交部支配的預算中37.7%用於組織“德國文化年”和資助藝術、影視、圖書出版、戲劇、音樂、體育、文物保護、宗教等領域的對外活動,32%用於駐外德國學校運營,27%用於支付13家下屬文化機構開支。其實外交部直接主辦的外宣活動並不多,主要是通過眾多的文化仲介機構來落實有關外宣項目。此外,德國政府還進一步加強與德國經濟界所屬的各類文化基金會的合作,共同出資組織對外文化活動。

  完善外宣網絡,調整外宣優先次序

  德國不斷完善其外宣工作網絡,並根據外交和經貿戰略的需要,不斷調整外宣工作的優先次序。

  德國擁有226個駐外使領館、128所歌德學院分院或辦事處、117所駐外德國學校、14所德國學術交流中心分支機構和48所信息中心、180家由德國政府資助的外國文化協會、12 家各類研究所,它們組成了覆蓋全球的外宣網絡。

  德國外宣經費在世界各地區之間的分配比例為:原有的歐盟15國24.9%;新歐盟成員國8.3%;拉丁美洲15.6%;亞洲14.4%;東歐7.7%;中東7.3%。德國希望憑藉歐盟這一框架在世界政治舞臺上發揮更大作用,並將推進歐洲一體化作為對外政策的支柱。因此,歐洲地區(包括俄羅斯和土耳其)仍將是德國外宣工作的重點。但隨著亞洲經濟快速發展、中東地區穩定對德國及歐洲安全重要性的上升,德國正在提高對亞洲和中東地區的外宣投入。

  制定語言教學和高等教育的長期戰略

  德國在語言教學方面實行的是長期戰略,多年累積,取得實效。經過持久努力,各歌德學院分院在國外舉辦的德語教學班一半實現了自負盈虧,在國外的德國學校運營已在很大程度可以靠收取學費和接受捐贈維持。目前在歐盟範圍內會德語的人達6300萬,僅次於英語。

  除了德語語言教學,德國還積極推進本國高等教育現代化和國際化進程,增強德國大學的吸引力,同時資助德國學生和學者“走出去”,以確保德國自身的競爭力。2004/2005年度,在德註冊外國學生高達18.7萬。2005/2006年度,有近7600名外國學生在本國接受由德國學術中心(DAAD)資助的各類專業課程教育。

  此外,德國外交部、教育科研部和經合部等分工合作,資助各類對外學術合作。僅德國外交部在2005年用於資助各類獎學金和學術交流項目的開支就高達8900萬歐元。其主要目的就是吸引高級人才赴德從事研究,以確保德國高水準的科研能力。2005年,5位受到德國政府資助的科學家獲諾貝爾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