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體育圖文 >

媒體視野彰顯中國胸懷——倫敦奧運會啟示之五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22日 06:2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倫敦奧運會曲終人散,各媒體的挖掘、歸納、盤點、總結並未停止。可喜的是,第八次投身夏季奧運會報道的中國媒體隊伍陣容整齊,在倫敦奧運會的媒體大戰中經受了歷練,也經受了考驗,更顯示出大國胸懷。

  媒體關注

  折射奧運情結

  本屆奧運會,共有來自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萬多名記者奔赴倫敦採訪,記者數量達到運動員的兩倍。“量的增加”也帶來了“質的飛躍”,與往屆奧運會相比,媒體同行間的“激戰”甚至在社交網絡上展開。

  在奧運報道媒體大軍中,來自中國的媒體自然是其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他們不缺位,不失語,敢説話,會説話,在倫敦奧運會上發出屬於中國的響亮聲音。

  經歷過4年前北京奧運會的主場“作戰”,國內各大媒體對萬里之外的倫敦同樣給予很大的關注和熱情。紙媒、通訊社、電視臺、網絡媒體紛紛派出精銳隊伍,力求在媒體大戰中佔得先機。人民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中央媒體以及全國許多省區市的眾多媒體派出數百人的精幹力量前往倫敦;新華社獲得國際奧委會的單獨授權,組成110多人的報道團赴現場採訪;中央電視臺則派出450余人的采編和技術保障隊伍……

  早在奧運會開幕前,就有媒體報道,在倫敦奧運會非註冊媒體中心,經常可見中國記者的身影,中國記者人數已經佔到記者總人數的3/4,這也反映出中國媒體對倫敦奧運會的高度關注。

  在奧運賽場,中國記者可以作為最為勤奮和敬業的代表。“每天在兩三個場館中轉場。一天兩頓飯,早晨吃一頓早飯,深夜吃一頓夜宵。睡覺前在寫稿,睡醒了,繼續寫稿。”《福建日報》記者肖榕的描述是中國記者每天工作的縮影。

  正是無數辛勤奔波的記者,將奧運盛會的精彩呈現在世人面前。

  “來自世界各地的記者、攝製組、攝影師在奧運會期間涌入倫敦,探索這個城市的體育歷史以及那些廣為人知和鮮為人知的歷史與文化。”倫敦市市長鮑裏斯約翰遜認為媒體的作用至關重要。

  中國媒體為公眾搭建起了關注奧運、參與奧運的平臺。在這裡,人們看到了中國體育健兒與世界各國各地區的優秀運動員相聚在五環旗下,共同追求“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理想,也近距離感受到中國體育與世界體育的交流與融合。

  媒體的關注度和參與度,折射出億萬中國民眾特殊的奧運情結。從北京到倫敦,人們在感受精彩比賽的同時,也開始全方位思考競技體育的本質,重新審視中國體育的價值觀,社會心態日趨理性成熟。

  無論是面對周俊在女子舉重53公斤級決賽中交“白卷”、于洋/王曉理在羽毛球女雙比賽中因消極比賽被取消參賽資格等突發情況,還是面對吳景彪在男子舉重56公斤級決賽中因輸給朝鮮選手連稱“有愧於祖國,有愧於中國舉重隊”、劉翔在男子110米欄預賽中因傷未能完成比賽等複雜局面,中國媒體總體上應對有度,收放自如,表現出成熟的職業素養。

  新華社轉載第三方研究機構發佈的調研報告指出,與北京奧運會時相比,倫敦奧運會期間,中國絕大多數觀眾的心態已經理性降溫,從激情奧運轉變為享受奧運、欣賞體育,公眾心態成熟、需求轉變和積極參與也促使中國媒體的報道內容和方式有了相應變化。2012年倫敦奧運會從某種程度上説,已成為一屆“社交奧運”。

  中國聲音

  顯示成熟心態

  倫敦奧運會上的媒體大戰,見證了部分西方媒體的無知與偏見。

  中國小將葉詩文因在泳池中的出色表現引來部分西方媒體的無端非議,質疑她的成績與興奮劑有關。然而,每屆奧運會上都有“更快”、“更高”、“更強”的天才選手出現,西方媒體卻如此刁難葉詩文,顯然已經超出了奧林匹克運動的範疇,也讓奧運會是否存在意識形態和文化領域的偏見引起了爭論。英國路透社報道説,倫敦奧運會開賽以來圍繞中國隊的爭議聲一直沒有停歇……種種對中國隊不利的判罰和言論都是西方“酸葡萄”的心理在作怪。

  超越自我、挑戰極限,是人類共同的目標,也是競逐奧運賽場的應有之義。與葉詩文的不公遭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媒體對待菲爾普斯的態度。在倫敦奪取了個人第十八枚奧運金牌之後,中國媒體對這位曾因吸食大麻而染上負面新聞的美國運動員幾無質疑之聲,而是不吝溢美之詞,將“偉大”、“傳説”、“神話”紛紛贈予這位游泳天才。

  不止菲爾普斯,牙買加“閃電”博爾特、英國自行車爵士霍伊、德國“媽媽級”體操選手丘索維金娜、南非“刀鋒戰士”皮斯托瑞斯……中國媒體都不惜版面和各種資源,進行重點報道,此時傳遞的奧林匹克精神已經超越國界、超越人種,這是中國媒體的一種態度,更是一種風範和氣度。

  在沒有硝煙的媒體大戰中,中國媒體做得足夠大氣。

  撥開這場媒體大戰的喧囂迷霧,不難發現,西方媒體是爭議話題的發起者和操縱者。關於中國體育的熱點話題,幾乎都是由西方媒體設定議題的,而誰能夠設置議題,自然誰就能搶得先機。英國學者馬丁雅各布就批評了某些西方記者和媒體的無禮、傲慢與偏見,但他也表示,在近兩三百年的發展過程中,西方媒體逐漸形成了世界影響力,最終擁有了如今的話語權。最近10年來,主流媒體已經開始傳遞來自中國的聲音,雖然聲音仍顯微弱,但國力日強、論戰經驗更多之後,相信中國媒體一定會有越來越出色的表現。

  令人欣慰的是,在中國體育不斷超越自我的同時,中國媒體看待奧運、看待世界的心態也在發生改變。回頭翻看倫敦奧運期間的各類報道,人文視角審視奧運、“唯金牌論”被擯棄、關注非金牌選手、探討大奧運話題、寬容劉翔再次受傷退賽等,都成為值得回味的亮點。

  縱觀倫敦奧運會,種種發生在中國媒體身上的超越讓人感嘆。作為奧運會上聲音越來越強的一個群體,中國媒體擁有廣闊胸襟與獨特視角,並逐漸形成了成熟冷靜的報道風範。長此以往,相信中國媒體一定會在世界舞臺上彰顯自身強大的公信力,發出屬於中國的強大聲音。

熱詞:

  • 丘索維金娜
  • 退賽
  • 天才選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