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體育圖文 >

從高大全設項背景下尷尬賽艇看中國水上運動困境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02日 07:0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8月1日,在倫敦奧運會女子四人雙槳比賽中,波蘭隊奪得冠軍。上屆冠軍中國隊已經很難進入攝影師鏡頭了。CFP供圖

  8月1日,英國選手格洛弗(右)和隊友斯坦奪得女子雙人單槳冠軍。新華社記者 廖宇傑攝

  只有親臨賽場,才能真切感受到英國人對賽艇這項運動發自內心的熱愛。距離比賽開始還有1個小時,位於倫敦西南郊的多尼湖岸邊就已經坐滿了2.5萬多名觀眾。河對岸,一群綿羊正在散步覓食,它們似乎已經習慣了修長的賽艇將在身邊的湖水中迅疾駛過。

  今天上午的天氣很好,微風,涼爽,湖面波瀾不驚。但賽艇女子四人雙槳上屆冠軍中國隊卻似乎辜負了如此良辰美景。出發後,烏克蘭隊迅速佔據領先位置,中國賽艇被甩在倒數第二,並再無反超餘力。

  “我本來以為,我們練得和4年前差不多了,挺有信心的,想在這次比賽中再創造一個奇跡。”中國選手金紫薇在賽後接受採訪時有些哽咽,“沒有想到對手的實力會這麼強,大家已經盡力了,但差距還是很大。”

  目標遠大無奈現實艱難

  中國女子四人雙槳艇的頹勢早在預賽階段就有體現:小組賽第四的成績,讓姑娘們必須通過復活賽才能晉級決賽。儘管這條艇最終出現在決賽賽道,但比之4年前的輝煌已經相去甚遠。4年前,這條艇絕地反擊,在最後100米超越對手。賽後,4位姑娘又笑又叫,為滿足記者的採訪要求幾乎花了1個小時才走完混合採訪區。如今,只是奚愛華換成田靚,但4年前的風光早已煙消雲散。

  中國水上運動的歷史性突破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天作之合”孟關良和楊文軍在男子雙人划艇500米比賽中拼到金牌。隨後,眼見“精英培養模式”奏效的水上中心加大了投入力度,北京奧運會中國水上運動喜迎大豐收:孟楊組合衛冕、女子賽艇四人雙槳登頂以及青島賽區殷劍在女子帆板項目上帶來的驚喜,都讓中國水上運動愛好者感覺中國水上運動即將進入一個新時代。

  據記者了解,北京奧運總結會上,時任水上運動管理中心主任的韋迪還提出了“倫敦奧運會爭取衝擊5枚金牌”的設想。原因也很簡單:北京奧運會還有男子輕量級四人單槳和女子雙人雙槳兩個原本有希望奪金的項目失手了。

  但從本屆倫敦奧運會中國水上項目各艇的表現來看,“衝擊5枚金牌”的目標實在過於遙遠。迄今為止,水上項目還沒有金牌入賬,隨後即將進行的比賽,中國艇的金牌競爭力也不足。一旦這屆奧運會水上項目“全軍覆沒”,水上中心的下一個奧運週期又將充滿變數。

  理念落後反襯基礎薄弱

  “我國水上運動和國外的差距,主要體現在訓練理念方面。我和韋迪交接時,他也強調了這個問題。但先進理念不是一個奧運週期就能普及的,歐洲水上強國在這方面都有上百年的積累了。”水上運動管理中心主任王渡在帶隊出征倫敦奧運會之前曾與記者有過一次詳談,“歐洲小孩六七歲就開始接觸賽艇,對器材、對水的理解已經是自然反應了。他們國家隊層面的選材還要看運動員腿和腰的長度,我們到不了這個層次,咱們的賽艇運動員都是13歲到15歲開始轉項目練賽艇的。前兩年德國一個外教到我們隊裏來,看了我們所有的訓練數據,就説了一句話,‘沒有可能出成績'。”

  醫學專家和運動訓練學專家的研究結果是,人在14歲左右,神經傳導系統接近定型,在此之後再練皮划艇或者賽艇效果絕不會很好,“生理機能是沒法補的”。

  據德國教練介紹,德國隊賽艇運動員動作有標準,王渡説:“人家100個人動作都一樣,我們10個人動作全不一樣。”

  不僅僅是動作標準的問題,中國國內生産廠家的工藝水平無法為隊伍提供器材幫助,也是水上運動基礎薄弱的原因之一。“德國一條艇4個人,細看每個位置都不一樣,都是為運動員量身定做的,我們也請國外的專家來幫我們調艇,但做不到人家那麼細緻。”王渡説。

  文化水平決定能力差異

  “按照我們現在這種培養體制,可能賽艇和皮划艇還相對好辦一點,起碼能練到世界前8名的水平,但是帆船和帆板就相當困難了。”王渡感慨説,“歐洲人喜歡水上運動,因為這項運動意味著人、器材和自然的三者合一。在他們眼裏,這是一項非常有趣味性的運動。比如帆船帆板,運動員出發後馬上要根據風向選擇路線、選擇技術,體能和智慧要有一個非常複雜的綜合應用,腦子不好使、反應慢是絕對不行的。”

  在歐美運動專家看來,高水平水上運動員的知識層次包括流體力學、生物化學和生物力學,而中國運動員在這些方面的知識幾乎是空白,即便是教練員也只是根據經驗對隊員作出指導和調整,自身並不具備應有的理論基礎。

  “我們有些教練員甚至連艇上的部件都不知道有什麼作用,更看不懂科研人員提供的數據,他們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挑幾個隊員練幾年去打全運會。這和國外這項運動開展的軌跡完全相反。”王渡説,“比如女子四人雙槳這條艇,有氧訓練怎麼練,練到什麼程度,什麼時候要求運動量,什麼時候又需要放鬆?我們都不是特別清楚,所以,要想推廣水上項目,只靠競技體育層面很難辦到。”

  “精英模式”難救項目普及

  “當初我們體育界高層制定的目標,就是要參加所有奧運項目,要‘高大全',不管項目是否適合在我們國家開展。”著名體育社會學家盧元鎮告訴記者,“我們需要奧運金牌,但不能為了奧運金牌忽視自身條件。沒有經濟條件和必要性的項目,要考慮先走群眾路線,而不是直接搞競技體育的精英模式。”

  仍以賽艇運動為例,清華和北大兩所國內著名高校多年前還搞過賽艇對抗賽,也算開始了普及工作,孰料近年來這項對抗賽蹤影全無——並非學生不願意接觸賽艇比賽,但若連最簡單的訓練條件都不具備,各利益方還要糾纏其中,“倒不如直接砍掉省心省事”。

  “現在有人在做這方面的調查和研究,只不過暫時還不能給出特別翔實的證據。我自己還是傾向於相信這一點,就是競技體育對群眾體育發展的推動作用有限,很多時候不像我們宣傳的那麼有力度。”盧元鎮説,“對老百姓來説,似乎不存在今天看誰拿了奧運金牌,明天參加體育鍛鍊的積極性就大大增加的情況。國內大型運動會對全民健身的刺激作用也不是很大,因果關係不是那麼明確,至少不如政府部門預期的那樣。所以,在現階段,我認為我們可以適當降低對競技體育的投入,將更多的精力和人力物力投入到全民健身中去。”

  “水上項目畢竟是舶來品,我們雖然有了4塊奧運金牌,但還是一個水上運動窮國,水上項目的推廣也不是短期內可以解決的問題。”王渡説,“接下來,中心要做一些規範性的工作,比如根據每個項目的不同,參考國外專家的意見來制訂標準,建立一個從評價到監測再到反饋和修訂的訓練體系。但因為我們的基礎太薄弱,所以可能需要至少兩個奧運週期才能完成這些工作。”

  中國青年報倫敦8月1日電

熱詞:

  • 賽艇
  • 運動員
  • 高大全
  • 水上運動
  • 男子輕量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