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大力推進馬列主義文化最新理論成果網上傳播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需要優秀傳統文化支撐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17日 10:3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學習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與發展的重要源脈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民族能夠依靠否定、割斷自身的文化傳統,而照搬外來理論走向復興。任何一種思想理論,如果不與本民族的文化傳統相結合,也不可能在民眾中間紮下根來;溝通思想理論與人民群眾的心靈,傳統文化是極其重要的橋梁。馬克思主義來到中國後,恰恰是因為融入了中國元素、變換了中國面孔,才被廣泛接受和認同,從而得以有效地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取得勝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它生長于中國這片沃土,必然要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加以吸納、繼承和發展,從而被賦予鮮明的中國魅力、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脫離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不可能枝繁葉茂、保持強大的生命力。

  我們黨歷來重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理論和實踐的推動作用。毛澤東很善於運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成果,結合實際深入淺出地闡釋道理、揭示規律。1938年10月,他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談到黨的學習任務時指出:“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該給以總結,繼承這一份珍貴的遺産。”孔子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孫中山是中國革命的先行者。毛澤東將這兩個偉大人物聯絡在一起,從某種程度上表達了他對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認識和理解。在他看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不是過時的東西,它是跨時代的,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現實意義;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一個具有包容性和開放性的理論。正是基於對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新認識,毛澤東才要求中國共産黨人要做從孔夫子到孫中山的總結者。毛澤東還指出:“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併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毛澤東:《論新階段》,1938年10月)這個“民族形式”包括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鄧小平善於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精華,他的講話和著作言簡意賅、通俗易懂,深受人民喜愛,展現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樸實和智慧。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 80週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黨和人民從五四運動以來形成的革命文化傳統,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先進文明成果,我們都要繼承和發揚。”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這些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論斷,必將對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産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科學地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中國傳統文化中有進步意義的成分科學地加以闡發,使當代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得益彰、相映成輝。比如,“實事求是”語出《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作為黨的思想路線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精髓,吸納了中國傳統文化中“致知力行、學以致用、格物致知、即物窮理、貴在力行、循名責實、重效致用、實幹興邦”等思想,並賦予了它嶄新的科學內涵和時代特徵。再比如,《管子》中,即有“以人為本,本治則國固、本亂則國危”的記述。我們黨確立“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將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和方針政策的根本尺度,同樣是對“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天地萬物,唯人為貴”、“夫為國者,以富民為本”等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又比如,和諧思想根源於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理念。在“萬物一體”本體論基礎上,和諧被視為世界萬物的最高倫理,是處理人天、人際、身心等關係的理想範式。和諧社會作為一種生存嚮往、一種文明形態,自古就是中華民族孜孜以求的夢想。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體現了中華民族和為貴、和而不同的思想境界,也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

  因此,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它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思想和文化淵源,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大眾化的重要紐帶。

  二、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俱進

  回顧中國歷史,傳統文化雖然在不同時期所處的地位不同,但作為一種文化資源,總是或推動或制約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進程。中華文明幾千年薪火相傳、源遠流長,塑造了中華民族醇厚中和、不屈不撓、奮發圖強的人文品格和道德標準,孕育了鮮明獨特、博大深邃的思想傳統和經世智慧,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人的世界觀、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繼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在要求,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應有之義。

  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放棄傳統文化,民族虛無主義盛行,會摧毀一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破壞一個國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給一個國家和民族帶來災難性的後果。但我們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從本質上講,是批判繼承。必須看到,中國傳統文化是在長期的農耕社會、封建專制的大背景下産生和發展起來的, 由於受不同歷史時期政治、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的局限,有積極因素,也有不少消極因素。比如:官本位、特權思想、重農抑商、不患寡而患不均、忽視個人權利、推崇人治,等等。這些糟粕至今影響甚廣、危害菲淺,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滋生消極腐敗和不正之風的重要根源。

  理論來自實踐,又反過來指導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斷地從社會實踐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又指導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改造與發展。我們要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針,融匯古今、辯證揚棄,積極推進文化創新,努力繁榮先進文化,不斷增強國家的文化軟實力。一是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並緊密聯絡發展實際和時代要求,堅持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引領中國傳統文化發展方向,深入挖掘、合理吸收、科學改造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使其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成為適應當代中國發展的先進文化。二是切實築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發展戰略、根本目的等內容,實現了對中國傳統文化中民本思想的超越,代表了全體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們必須以此凝聚全體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形成全社會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價值取向。三是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精忠報國和變革圖強,是中華民族十分寶貴的傳統文化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大力培育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大力弘揚改革創新精神,始終保持與時俱進、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特別要大力營造鼓勵創新創造精神和學以致用的思想文化氛圍,不斷賦予中國傳統文化以新的時代特徵和科學內涵。四是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榮辱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充分體現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對崇高精神的不懈追求,為我國道德建設提供了重要的道德原則和價值尺度。我們必須大力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引導人民明榮辱、知廉恥,增強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譽感,在全社會形成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良好風尚。

  三、堅持洋為中用、古為今用,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斷豐富和發展

  馬克思主義學説創立於西方,列寧主義學説創立於俄國,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革命和建設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産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體系,也應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它的形成和發展本身就是洋為中用的過程;二是它的豐富和發展需要不斷吸收和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毋庸諱言,無論是毛澤東思想,還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都不是中國傳統文化自身發展的産物,而是中國共産黨人在對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規律長期探索中,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根據中國歷史經驗與現實情況,以及中國傳統文化實際,對人類文明成果進行吸收、借鑒,並加以綜合創新的産物。中國文化之所以傳承至今而具有巨大的生命力,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其求同存異、兼而有之的包容。在當代,我們要始終堅持和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同樣需要堅持洋為中用,以開放的視野、包容的氣度,大膽吸收和借鑒世界各國和人民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由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天然聯絡,我們還必須堅持古為今用,把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途徑。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國家軟實力、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必須世代傳承、發揚光大,必須與時俱進、適應時代要求,否則在全球化浪潮中有被其他文化淹沒的危險。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強大的自我更新能力,它必將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相適應,併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斷豐富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文化支撐。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已經融化在中華民族每個成員的靈魂深處,內化為人們的一種心理和性格,滲透到經濟、政治、社會生活特別是精神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引導和制約人們的思想行為甚至社會發展的無形力量。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價值取向、話語習慣等方面的相互契合,將有力地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得以廣泛認同。當然,人民群眾作為實踐和認識的主體,只有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善於總結人民群眾在改革開放偉大實踐中涌現出來的新創造、新經驗,才能有力地推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不斷推陳出新,有力地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斷豐富和發展。

  總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源泉,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根本指南。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必須在繼承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的同時,大力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堅持在繼承中超越,在超越中創新,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斷豐富和完善,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指導。

熱詞: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 優秀傳統文化
  • 和諧思想
  • 科學發展觀
  • 文化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