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中國式接孩子”網絡引熱議 專家:需全社會解決

發佈時間:2012年10月22日 03:0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晨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南京鼓樓區第一中心小學門口附近馬路上滿是接送孩子的家長。 劉瀏/攝

  繼“中國式過馬路”之後,“中國式接孩子”又成網絡熱門話題。南京華僑路茶坊將這一話題置頂到首頁,立即引來眾多網友的跟帖熱議。而類似的話題,在全國各地的論壇中,也都吸引了眾多家長吐糟。事實上,每到下午放學時間,全國各地小學門口,便會上演“中國式接孩子”。在記者配有2張照片的報道中,我們看到在南京鼓樓區第一中心小學門口附近馬路上滿是接送孩子的家長,其間各種交通工具都有,自行車、三輪車、電動自行車、小車,大人、學生混跡其間,把一條寬闊馬路塞得滿滿噹噹的,人流和車流散向各個方向,毫無秩序可言,給城市造成了很大擁堵,讓路人苦不堪言。

  (10月20日《揚子晚報》)

  贊成

  目前放手不現實

  結合目前的環境來説,“中國式接送”沒有什麼問題。最起碼,讓我們的家長放開孩子的手目前還不現實。這不僅僅是觀念的問題。

  首先第一個不現實的問題就是要面對“中國式過馬路”。在眼下的出行環境裏,別説是小學生了,就是成年人也不見得能保證安全。一家調查機構實施的“汽車大國交通死亡人數對比調查”顯示:排在前四位的分別是中國、美國、日本、德國。其中,全國去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中小學生共4205人,就是每三四天,全國就有1個班的孩子消失了!在這樣的出行環境中,誰能保證孩子自己回家的道路會是順暢的呢!

  其次,現有的治安環境能不能達到讓孩子自己走著回家的層次。公安部的一項通報顯示:2011年,全國共破獲拐賣兒童案件5320起,共打掉3195個犯罪團夥,解救被拐兒童8660人。每個數字背後,都是一個家庭痛苦的磨難。在此類案件還難以杜絕的現實情景中,孩子自己上下學也許只會讓這樣的案件有增無減。

  三是我國教育資源佈局和分配的形式能適合孩子走著上下學嗎?大多數的家庭居住在學校五六里或者七八里之外的地方,有的還要更遠,離學校10里以外的也還是不少的。尤其現在我們實行了教育資源集中以及學校合併之後,這樣的現象更加明顯了。這也就意味著,孩子上學的路途越來越遠。這樣的路程讓孩子走著上下學,也不現實吧,不説體力了,僅僅是時間也不見得允許。

  四是有人建議增開校車,可是目前的教育投入和交通安全形勢就是一個過不去的坎。交通事故多發,車輛事故多發,校車事故多發的因素我們就不多説了,就是校車接送這一塊能不能做到完全免費就是一個問題。如果能完全免費的話還好些,如果不能的話,只會給家長增添經濟負擔。也有人説可以讓孩子中午在學校吃飯減少校車接送次數,但事實是大多數的縣級小學並未開設校辦食堂。

  綜上所述,“中國式接送”並沒有什麼問題,國情不同就沒有可比性,完全的照搬一些國家的做法不見得就能“服了水土”。拋開了國情,讓家長鬆開孩子的手,只能是一個遙遠的夢。

  郭元鵬

  反對

  弱化孩子之舉

  一到放學時間,千軍萬馬家長往學校跑,千軍萬馬學生聚集在校門口等著家長接,一下就把車站、街道、公交車擠得水泄不通。每個家長都要一日4次接送孩子,都要在家庭與學校之間“長征”,如此給交通秩序增負,嚴重透支上下學安全,不是市民自己給自己製造交通擠爆和人身危險嗎?

  接送孩子上下學並不是真理。我國家長越是想讓孩子成龍,越是把孩子包圍在“襁褓”中,結果大量孩子得了“父母依賴症”;不是弱不禁風,就是碰撞易碎。不難發現,現在孩子反而沒有我們兒時精幹和機靈,更沒有吃苦耐勞、孝道善良等高尚品德,這都是父母“籠中養鳥”惹的禍;所以出類拔萃者很少,平庸無為者居多。美國哈佛大學拒錄中國高考狀元,近百年來我國沒有創新成果和世界一流大學,我國父母教育畸形化育兒不該反思嗎?

  中國式的接孩子實際上是弱化孩子之舉;望子成龍父母不能激情給孩子“襁褓”,應該多給“勞其筋骨,增其心志”,常讓其“吃一塹,長一智”,孩子就會更聰明、更能力,更自信地自己上下學。古人道:“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給金給銀不如給技在身”,家長接送孩子上下學之舉,確實該“洗洗睡了”。

  鄭家俠

  剖析

  需全社會解決

  “中國式過馬路”與“中國式接孩子”,可謂“孿生姊妹”。在國人的熱議和反思中,包括安全意識、規則意識、文明素養以及交通現狀等。其實,無論“中國式過馬路”還是“中國式接孩子”,都不只是家長的問題,而是一個社會問題。

  “中國式接孩子”確實屬於“中國特色”。在歐美很多國家,幾乎沒有接孩子這種情況。儘管不必“言必稱歐美”,因為美歐校車接送的那一套在中國行不通。但是,就連城市形態、交通狀況和人口眾多等方面與我國都較為類似的日本,也很少有家長接送小孩的,原因何在?值得反思。

  譬如安全問題。在日本,孩子按區域就近上學,學校專門設有“學童擁護員”,還有民間組織“PTA”(家長教師聯合會);而在我國,“就近上學”能辦到嗎?有多少學校設立了“學童擁護員”和“PTA”?即使有的學校有,但執行情況如何,大家心知肚明。有位家長説得好:“送孩子上學,接孩子放學,不管風吹雨打,已成為很多中國家庭生活的一個模式,可為什麼家長都不放心孩子自己上學放學呢?這是一個社會問題,絕對不是家長的問題。”一位幼兒園大班的小朋友的話,驗證了這位家長的説法:“他每天都是爺爺接送的,他一個人可以從幼兒園走回家,但媽媽告訴他,路上有‘小偷',會偷小朋友,把你嘴巴一捂就偷跑了!”

  既然“中國式接孩子”是一個社會問題,就應該全社會要想辦法解決:修學校,增加和完善教育教學設施,解決孩子就近入學,這是政府的事情;該相關部門幹的事情就要幹好,維護交通秩序、整治社會治安等,這是交通、公安等部門的事情;設立“學童擁護員”、成立家長教師聯合會等,這是學校的事情;拿出時間表,廢除“中國式的生活習慣”,這是家長的事情。只有全社會行動起來,各方面攜起手來,“中國式接孩子”才有可能慢慢減少,直到最終徹底杜絕。

  毛開雲

  剖析

  無關農村孩子

  與城市孩子上下學熱鬧非凡的接送陣仗讓人苦惱相比,農村孩子的上下學可謂冷清、危險,小學生上下學絕大多數情況下是獨自或學生結幫到校或回家,基本沒有老師護送、沒有家長接送,也沒有車接車送,更是讓人揪心。在農村尤其是一些山區的孩子,上下學不但路程遠而且路況差,起早摸黑、山高林密危機重重,有時還要從懸崖峭壁上過,可為什麼農村就沒有城市學生上下學時的家長接送景象?這一方面與農村家長的安全意識以及安全環境有一定關係,但更重要的原因是農村家長沒有時間、沒有能力或兼而有之。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的整體建設水平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不可否認在許多方面還是比較落後。尤其是廣大農村,很多農民為了生計,無暇顧及子女的上下學接送問題甚至是一日三餐和冷暖。物質決定思維,城市孩子上下學的熱鬧與農村孩子上下學的寂寥,是教育孩子觀念的不同、投入的不同所致,再現和折射的則是我國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差距。

  因此,從絕對意義上講,“中國式接孩子”更準確説是“中國城市式接孩子”,但這道景觀僅限于中國城市而無關農村孩子,它不僅是一個公民素質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是伴隨著工業化社會到來和城鎮化發展而出現。有關部門可以考慮給自行車和行人留下足夠空間,如果沒了交通風險,城市孩子們或許也可以步行回家。但同時,我們更應該引起重視的是城鄉教育差距、城鄉發展差距,這不但牽扯實現均衡教育政策問題,更是建設“三農”、建設和諧社會、中華全面振興的戰略大計問題。

  余明輝

  ■三言兩語

  ●從前,放學路上的孩子,就如一群沒有紀律的麻雀……很難想像,如果抽掉放學路上這個頁碼,童年還剩下什麼呢?我突然替現在的孩子惋惜……他們像行李被裝進一隻只籠子,直接運回了家。那溫暖而有趣的放學路上消失了……孩子的快樂沒了,家長任務重了,道路交通堵了。

  ——王開玲

  ●修學校,增加和完善教育教學設施,解決孩子就近入學,這是政府事情;維護交通秩序、整治社會治安等,這是交通、公安等部門事情;設立“學童擁護員”、成立家長教師聯合會等!

  ——程家其

  ●從小就應該讓孩子學會獨立,至少我要這麼教育他。

  ——蒲可

  ●六十多人的販人團夥賣了數百人,團夥中只一人被判死刑,現在卻來討論中國式接孩子?!

  ——劉龍雲

  ●中國式過馬路、中國式接孩子、中國式堵車、中國式吐痰、中國式大聲喧嘩、中國式購物,這種多個“中國式”現象引來熱議,值得我們深思。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到底應該以什麼樣的風範展示自己及展現給世界?經濟發展的同時必須推動文明意識的覺醒,促進社會管理的不斷完備,讓“中國式”成為文明的代名詞。

  ——胡超

  ●想當年,多遠的路,還不是幾個孩子打打鬧鬧就走回家了。但現在讓孩子自己回家,又好像確實有點不安全。

  ——張文

  ●從“中國式過馬路”到“中國式接孩子”,人們一直在反思所謂的“中國式”。但卻忘了我們還有“中國式反思”——只是“反思”然後還是延續我們的“中國式”。

  ——馬自立

熱詞:

  • 中國式
  • 接送孩子
  • 家長
  • 中國式接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