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元芳“躺著中槍” 網絡流行語折射“集體焦慮”

發佈時間:2012年10月21日 11:1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齊魯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大人,我中槍此事必有蹊蹺!

  有了微博,一切網絡體傳播得特別快。繼“杜甫很忙”、“包青天很黑”之後,“元芳,你怎麼看?”這部陳年舊劇《神探狄仁傑》的一句臺詞在網絡上大火。一天之內被網友問到250萬次,可謂比“杜甫”還忙。“元芳體”的走紅與網友圍觀起鬨的心理、營銷公司的推波助瀾有分不開的關係。但也有學者指出其深層含義是反映了公眾對社會現狀的無奈,在無法改變現狀的情況下,借助某些網絡語言調侃和諷刺現實。

  緣起

  一篇新聞稿件

  引發“元芳走紅”

  元芳全名“李元芳”,是《神探狄仁傑》裏狄仁傑的衛隊長,官職正三品上,武藝高強,打敗了虎敬暉、閃靈等一流高手,而且對狄公忠心耿耿,由著名演員張子健飾演。“元芳,你怎麼看?”是狄仁傑常對他説的一句話。劇中的標準回答是:“大人,此事必有蹊蹺。”“此事背後一定有一個天大的秘密。”通常在兩人的對話中,對於案情的分析就此展開。

  記者追查這句話起源發現,這句話當年在電視劇熱播的時候就曾經有人用過,但並沒有像現在這般大火。而最近火起來,與一篇新聞報道有關。今年四月份,網上轉載了一篇《福建泉州鬧市高樓墜落一隻女性斷腳》的報道。這篇報道中死亡的女子身首異處,但被警方判定為自殺,引起網友質疑,當時有網友就對此進行了調侃,像接臺詞一樣模倣劇中人物的口氣和臺詞進行了回復,其中第一句就有“元芳,你怎麼看?”這句話。而至今這篇報道和網友回復仍然挂在網站上,回復已經達到了5萬多條。

  最近,有幾起和此案相似的案件也引起了網友質疑,於是有心的網友再次拎出了“元芳,你怎麼看?”這句話進行回復。一時引發了連鎖反應,這句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成了網絡走紅語,進而“元芳體”也被網友源源不斷地開發出來。

  發展

  電視臺借

  “元芳”營銷節目

  每一次網絡語和網絡體的走紅,都離不開網友和營銷公司的力量,尤其是國內幾大門戶網站的論壇、微博等都是其走紅的強大平臺。從心理學層面看,“元芳體”迅速走紅,與廣大網友心理、性格有直接關係。網絡流行語層出不窮,“一句話説一遍是隨意,重復三遍就顯得有趣,十幾個人在不同場合都説就變得很搞笑了,從而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不過,隨著網絡推陳出新的速度越來越快,網絡流行語的壽命也越來越短。

  當然,眾多公關公司的營銷作用也非常明顯。據悉,在“元芳體”被爆出來不久,就有某廣告名人跳出來“認領”。不去追究此人到底是不是發起者,但這種網絡語言的推廣確實離不開廣告策劃公司的推廣。他們有可能不是發起者,但是在營銷上,他們肯定是能用的極盡所用。例如,最近這句話就被江蘇衛視拿來説事,為了推廣益智類節目《一站到底》,該衛視把節目裏一位叫做檀越的北大研究生比作現實版“元芳”,因為該選手以史無前例的戰績打敗對手,成為《一站到底》史上唯一獨攬12項大獎的選手。

  幕後

  “元芳”暗合

  某些“潛規則”

  網友認為,作為長期追隨“高級領導幹部”的鐵血護衛,“李元芳”的回復有著很深的官場智慧。李元芳既要在危險時刻成為力克群魔的孤膽英雄,又要時時處處賠著小心做好“領導同志”的參謀與助手。既不可以“無能”,又不可以“太能”,當他頻頻遭遇“你怎麼看”的提問時,總是先來上一句“此事必大有蹊蹺”的萬能句式,之後就洗耳恭聽“上級”對事件的“神算”與推理,不多言,不妄言,既充分尊重“領導”權威,分寸拿捏得又恰到好處。而且,還能為“領導”斷案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所謂“官場潛規則”也不過如此。

  在網友看來,一句“賈君鵬,你媽喊你回家吃飯了”反映了“老男孩”們對煙火人間和湯水生活的依戀;一句“你還記得當年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嗎”直逼癡男怨女們對前塵往事的辛酸追憶;一句“元芳,你怎麼看?”則洗練地表達出了適應潛規則的難處與智慧。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劉海龍對記者表達了相似的看法,“元芳體走紅背後,更多的是公眾對某些現實現象無奈的一種表達。元芳是個虛擬人物,對網友來説,不管你怎麼問,他都不會煩,當然也永遠不會給你答案,但有時候網友這麼提問,並不是真的沒有答案,而實際上他在提出問題時的動機和語氣是無奈的、調侃的。因為網友已經習慣了以一種隱晦的方式嘲諷社會人生百態,表達積聚已久的懊惱、猜疑。千萬次地發問,其實是一種‘集體焦慮',公眾們期待有人去傾聽回應。” 記者 任磊磊

熱詞:

  • 元芳
  • 網絡流行語
  • 元芳體
  • 李元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