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調查統計:教師節六成學生家長想“意思一下”

發佈時間:2012年09月07日 04:5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長江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記者向潔 楊佳峰 楊靜雅

  下週一就是“教師節”,你要跟老師“意思意思”嗎?近日,有關教師節要不要送禮的帖子不僅成為本地一些論壇的熱帖,也成為家長們茶余飯後討論的焦點話題。

  送不送?送什麼?怎麼送?連日來,記者隨機採訪了150位3~12歲學生的家長,結果顯示:六成家長想“意思一下”,又怕“意思”不到位。

  老師説——

  收到過“教師節”禮物麼?家長給老師送禮,老師怎麼看?記者隨機採訪了30位教師,六成表示收到過“教師節”禮物。與家長安排的各種禮物相比,老師們更欣賞學生們發自內心的祝福。

  世紀家園實驗幼兒園小小班班主任陳敏毫不諱言自己收過禮,不過對於收什麼樣的禮她是很挑的。“如果是孩子和家長做的賀卡、絹花什麼的,我很樂意笑納,可如果是購物卡之類的,我是堅決不要的”。

  “家長的禮物像個燙手山芋,讓老師很為難,建議不送,要送最好送賀卡表心意足矣。”光華路小學楊副校長説,10年前自己也在一線工作,楊回憶,自己很少能記住誰送誰不送,倒是有兩件小禮物,10年過去了她還記得,一位家長給她一小瓶自製的牛肉醬,一個學生送給她一本日記。“雖然都是不太值錢的東西,但都是出於真心,讓我至今感動”。

  “在送禮上,家長們往往有一個心理誤區,認為送了老師就會對自己孩子好一些。”漢陽區德才小學五年級英語老師張瓊説,因為家長們是尋求的心理安慰,所以送禮過後,對老師和孩子之間的相處會尤為關注,容易將一些巧合事件想象成送禮後的效果。比如老師關心孩子多了一點,家長們便立刻聯想到是送禮的成效,而事實上,老師對孩子的關心、批評都是很自然的行為。

  送禮是家長的心理誤區

  “能否找個熟人幫我孩子換個班啊?”剛開學不久,家住武昌的桂女士就託人給兒子換班,原因是兒子在武珞路小學金地分校上學,開學時給班主任送禮後,兒子依然未得到應有“待遇”,不僅坐的位置不太好,老師對孩子照顧也不多,跟沒送沒兩樣。

  桂女士稱,開學時,她送了一張300元的購物卡給班主任,沒想到送禮過程很不順利,拉扯了半天,最後還是她強行塞給老師的。

  禮送了,她發現班主任對孩子的態度還是老樣子。幾次接孩子時,看到班主任的眼神讓人捉摸不透,不知是嫌少了還是不該送禮,害她幾個晚上都沒有睡好覺。事後一打聽,也有其他家長送了,過程沒像她這麼難。會不會是班主任故意為難?

  無奈之下,桂女士決定給兒子換一個班。

  該校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老師告訴記者,很多家長送禮是跟風甚至是有條件的,不送不甘心,送了又有訴求,導致家長和老師的關係因為一個“禮”字變得尷尬。桂女士也許就是這類家長,甚至對老師的一個眼神作出種種猜想,完全沒必要。

  此次調查中,近六成的家長表示打算趁“教師節”給老師送點禮“意思一下”,而送禮的原因不外乎三個:一是認為老師真的很好,想表達一份謝意;二是希望老師對孩子多多關照,多給孩子一些表現的機會;三是看到其他的家長都送了禮,如果不送怕老師給孩子穿“小鞋”。

  今年行情:200元~500元是主流

  “其他家長送多少?”調查中,有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幾乎每位家長都會反問記者同一個問題。

  “不光是教師節,每年‘三八節'也會送,每位老師一張200元面值的購物卡,簡單也實惠。”家住武昌區的葉女士説,不過,“意思”也要講方法,當面送老師肯定不會收,為了避免彼此尷尬,她每次都是悄悄地把“紅包”放在孩子的書包裏,然後跟老師們發個短信,表達謝意的同時把“意思”帶到。

  “這‘心意'不能送得太直接,點破了就太尷尬了。”家住郭茨口的楊女士説,為了避免與老師當面送禮時會被婉拒,自己去年將500元現金和一張字條放在信封裏,讓兒子以信件的形式交給班主任,字條上羅列了兒子的諸多壞習慣,希望老師能多包容、體諒。“還是很有效果的,沒隔幾天兒子就回來跟我説,老師在課堂上常點他回答問題,還讓他當上了小組長”。

  調查顯示,購物卡堪稱“教師節”贈禮首選,除此之外,月餅券、電話卡、健身卡、香水、化粧品、圍巾、鮮花、巧克力等也頗為風行。八成家長表示,按每位老師一份算,自己所能承受的單份禮物金額範圍在200~500元之間,僅有少數家長會花上千元為“教師節”買單。

  農民工子女學校很少“意思”

  “越是名氣大的學校,越是名堂多。”漢口的熊先生稱,自己的小孩在某知名小學讀三年級,每年一到“教師節”,班上的家長嘴上説不送,私下都有安排,有的家長不僅接所有老師吃飯,臨別還會派“紅包”,差不多得大幾千塊。這樣一來,其他家長認為自己就算送禮也成了陪襯。今年,家長委員會的幾個家長提出,大家統一交200元“感恩經費”,結果到現在還沒交齊。“眾口難調,有的家長認為拿不出手”。

  “我們沒有特別安排,每年過教師節都是小伢自己送。”家住花橋的張先生説,小孩就讀于三眼橋小學,同學大部分都是農民工子女,小孩從未跟他要錢説給老師買禮物,都是自己準備的,很少聽説某某家長專門給老師準備禮物。

  記者對比調查數據發現,150名家長中有近三分之一的孩子就讀于農民工子女較集中的學校,而表示要送禮的家長僅兩成。

  家長説——

  專家説——

  不要讓“習慣性送禮”

  成為孩子處事的標桿

  華中師範大學教科院教授范先佐認為,教師節送老師紅包或購物卡這種現象是社會上不良風氣在教育領域的反映,它暗示的是“不送禮就辦不成事情。”不管家長是出於心甘情願的“送”還是無可奈何的“送”,這種行為使得家長與老師之間的關係“變味”,會給孩子帶來消極的影響,讓他們誤以為“辦事就得送禮”,對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不利。

  “可能有少部分老師比較‘講究',但絕大多數老師都不會在意送禮與否。”范教授説,家長應以身作則,給孩子以正確的引導,可以像國外一樣贈予鮮花表達心意,或者鼓勵孩子親手製作小禮物;同時,老師也應當明確表態:謝絕送禮,並告知家長“不論送不送,對待每個學生都會一樣”;學校對老師也要明確規定,杜絕收受紅包或是購物卡,一旦發現將予以處理。

  “其實,老師們可以機智處理這些‘紅包',將它們集中起來,召開家長會時明確告知家長將這筆錢作為班費,或是用以資助家庭有困難的學生。如果老師們齊心協力樹立榜樣,那麼‘送禮'這樣的不正之風也將煙消雲散。”

  漫畫 彭翠琳

  ■送禮故事

  昨天,家住江岸的殷女士碰到一件囧到極致的事——她私下送給老師的“紅包”,居然原封不動地被退回來了。

  “本來放下的心,這下又吊起來了。”殷女士説,女兒今秋剛剛入園,一時難以適應,每天都哭鬧不肯上學。她曾悄悄去“探班”,剛好看到老師給其他的孩子喂飯,而女兒在一旁哭得眼淚鼻涕拖老長也沒人管。

  “看樣子還是得送禮。”殷女士説,有同事曾提醒她,“教師節”到了,要給老師準備點什麼。起先她還很猶豫,但這一幕深深地刺激了她。

  昨天上午,她寫了一封短信,連同5張購物卡裝在一個信封裏,送孩子入園時交到班主任手中。午休時,她再次“探班”,看到別的小朋友都睡覺了,女兒還在哭,不過令她欣慰的是,老師把女兒抱在懷中正哄著。“這就是送與不送的差別。”

  下午,當打開女兒書包的那一瞬,愣住了,“紅包”居然原封不動地被退回來了。“看來老師並不像我們想的那麼市儈,大多數老師還是有高尚師德的。”

  送出的“紅包”又回來了

熱詞:

  • 教師節
  • 意思
  • 高尚師德
  • 紅包
  • 家長委員會
  • 探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