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從“拼爹”到“拼同學”“關係文化”呈低齡化趨勢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22日 02: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晨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近日,國內眾多媒體報道,一些家長甘願多付數萬元擇校費讓孩子進入名校,以便讓孩子能夠認識名校裏的同學,以後辦事有強硬的關係網。於是,繼“拼爹”之後,一個描述“關係文化”的新詞——“拼同學”進入人們的視野。

  父母願望可以理解

  “拼同學”這一事件在網絡上引起了熱烈的討論,一些網民感嘆,在當今社會中“人脈”、“關係”對個人成長的影響太大了,因此才會有家長為了給孩子積攢人脈而不惜出大價錢。但也有網民提出,人脈固然重要,可能力來自自身,家長還是應當重視對孩子道德觀念以及個人素質的培養。

  廣西玉林市的高中生龐喻告訴記者,一直以來,身邊都有同學通過繳納擇校費的方式轉到“名校”就讀。“大多數同學交擇校費是因為家長想讓他們能有更好的教學條件,但是我也聽説過有幾個同學轉校是因為家長希望孩子可以結交到更好的、‘層次更高'的同學。”

  家住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的李燕萍女士也曾經面臨是否給孩子繳納擇校費的選擇。在李女士看來,所謂“拼同學”的情況,其實很久以來就存在了,只是最近才被“名詞化”了而已。“2000年的時候,我就聽説公司裏有家長為了以後讓孩子同學多、人脈多而花錢把孩子送進名校讀書,而且這種情況從小學、中學,一直到大學都有。”李女士説。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在很多家長看來,如今“拼同學”的情況,不過是一直以來擇校風潮的延續與發展罷了,進入好的學校,認識“有背景、有關係”的同學,對以後孩子辦事或多或少能夠有一些好處。

  “拼同學”現象非主流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中學是廣西重點中學和示範學校,在桂林市乃至全廣西享有較高的聲譽。提到最近頗受關注的“拼同學”話題時,桂林中學黨組副書記、副校長黃乘英錶示,相比之下,家長讓孩子就讀名校,還是更看重優質的教學資源。

  “我所接觸的眾多家長中,更多的是看重學校的管理和教育理念、學校的師資、教師對學生的人文關懷以及在校其他學生的素質。‘拼同學'只是部分家長的想法,並不是主流的觀點。”黃乘英説。

  一些教育工作者提出,在當今多元化的社會,出現“拼同學”這樣的言論,很重要的原因在於部分家長對於教育沒有進行深入的思考,盲目跟風,僅僅看到“人脈”、“關係”在成人社會中的作用,而忽略了在校教育對孩子性格、品德的培養。另外,目前沉重的高考壓力也是導致家長在“人脈”問題上下工夫的一個原因。

  廣西壯族自治區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所長周可達則表示,這種將成人社會當中的“關係文化”、“圈子文化”強加給學生,對他們的成長並沒有好處。“過早讓孩子接觸這些東西,可能會扭曲孩子的價值觀,一心想著拉關係、處人脈,對孩子有弊無利。個人的成長主要還是靠自己,即使在普通高中,也能成長出社會的精英。”

  擇校現象國外亦然

  人脈關係、圈子文化,這些現象並非新現象,一些學者承認,好的人脈關係的確可以對個人的成長有著積極的作用,而“進名校”、“攢人脈”想法的出現也不是只有中國才有的。

  “在國外,擇校的現象也是普遍存在的,政府建立的公立學校為教育提供基本的保障,而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家庭就會把孩子送入較好的私立學校,在校友會文化盛行的西方國家,良好的校友資源也是吸引家長的一個重要因素。”周可達説。

  據新華社

熱詞:

  • 人脈
  • 家長
  • 桂林中學
  • 擇校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