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多所學校將賴寧像請出教室 生前同學感滄桑無奈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09日 07:0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當聽到“賴寧為了蒐集作文素材而去捅馬蜂窩並親口品嘗”的時候,成都七中學生葉子忍不住笑了。在近日由團四川省委召開的四川省弘揚賴寧精神座談會上,一位上世紀80年代的英雄少年的平凡故事,打動了這位高一女生。

  事實上,賴寧犧牲的時候,葉子還沒有出生。1988年3月13日,四川省石棉縣石棉中學學生賴寧為了撲救突發山火,奮戰四五個小時後不幸遇難,年僅14歲。賴寧遇難後,先後被授予“英雄少年”、“全國十佳少先隊員”、“革命烈士”等稱號。他的事跡所表現出來的“賴寧精神”,在全國青少年群體中廣為傳頌。

  不過,近年來,賴寧精神遭遇了不少尷尬。有評論認為,不應鼓勵未成年人參與救火這樣的危險行動。於是,有學校從墻上摘下了賴寧的畫像。有人甚至質疑,賴寧的事跡有誇大的成分。由此,賴寧精神一度淡出人們的視野。

  但與賴寧熟識的老師、同學等並不這麼認為。座談會上,賴寧生前的老師李昀志説,賴寧精神不僅僅是見義勇為上山救火,還有他那種在同齡人中少有的品格,比如關注社會、關愛自然的社會責任感,熱愛科學、勇於實踐的可貴精神。

  李昀志記得,1987年,賴寧在《見風有感》、《保護森林》兩篇作文中提出“少砍伐森林多栽樹”的呼籲,“這在11年後的1998年長江洪災和之後的退耕還林政策出台中得到印證”。而《從漁人想起》和《河畔見聞》中呼籲的“保護魚類資源和保護大渡河”,直到今天才逐步落實。

  “從中不難看出一個未成年人的社會責任感。”李昀志説。

  在很多人眼裏,賴寧還是一個熱愛科學的陽光少年。賴寧生前的同學李林洲説,當年我們大多數小學生還沉迷于嬉戲玩樂時,賴寧已經立下了當探險家、地質學家的志向。他組織“金龍探險隊”,帶著同學到周圍的大山中採集礦石、植物標本,小學畢業時還湊齊一套礦石標本留給學校作教學用。

  團雅安市委書記楊俊列舉了幾個例子:賴寧曾用放大鏡聚焦陽光,在木條上燒出“春蠶到死絲方盡”的詩句;他為了收集作文素材,從樹上捅下馬蜂窩還親口品嘗。

  賴寧犧牲的那天,李昀志也參加了撲火。賴寧犧牲後,他又參與整理了賴寧的遺物。他説,對賴寧事跡的真實性,他是一個見證者。當許多學校把賴寧畫像請出教室的時候,李昀志“深深感覺到一種滄桑和無奈”。

  楊俊認為,許多人對賴寧精神的理解狹義化了。我們不倡導少年兒童救火,不等於不倡導學習賴寧精神。見義勇為撲救山火只是賴寧精神的一個方面,而不是全部,賴寧還有其他很多方面的優秀品質。

  在賴寧精神遭遇質疑的今天,這些與賴寧熟識的人們愈發覺得,賴寧精神正是當下稀缺的品質。李林洲理解社會對未成年人保護的重視,但他同時認為,如果只是一味地遇事退縮、推卸責任,那麼孩子長大後也可能成為一個只顧自己利益,而對國家、社會、人民利益毫不關心的利己之徒。

  本報成都6月8日電

熱詞:

  • 賴寧
  • 教室
  • 英雄少年
  • 革命烈士